在先發展大國,科學家告訴當局:氣候變遷的各種效應,並不會在頃刻之間全部湧現,而某一時期內的效應,亦非全是負面的。
譬如說:氣候變暖雖會導致糧倉地區(如亞洲、南美洲熱帶、亞熱帶國家)沙漠化,但也會使寒帶國家(如靠近北冰洋的西伯利亞)變成新的世界糧倉;又例如:氣候變暖雖會融解北冰洋的冰雪,但也能釋放長期封鎖在冰雪下的油源。
天地不仁。氣候變暖的短期好處,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竟是由對地球闖了大禍的先發展國家享受。
國際合作淪為空口白話
接着,這些先發展國家的國防顧問說:當氣候變暖惡化至無可挽回的地步時,糧食和能源(以及因此而起的種種糾紛)必然成為最尖銳的問題。因此建議當權者,必須密切注視氣候變化,早作準備。
上世紀中期,儘管原油和糧食已成為市場經濟的一部分,但強權大國仍可憑其軍事實力左右市場價格,又或控制油源及糧食市場的機制,或明或暗,將之合理化地運用;至於新崛起的發展中大國(如中國、印度、巴西等),都是不幸的氣候變暖受害者。於是,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又或後發展國家),與以美國為首的先發展國家,形成兩列新的利益對抗陣營,類似上世紀美蘇意識形態對抗的冷戰結構。這種對抗,自然以軍事實力為後盾,以獲取優勢或平衡。換言之,新一輪的軍備競爭將是無可避免(參看同上引書頁118-145第三章)。
如此局勢,不但改變氣候變遷的國際合作無法成事,排碳速度亦必大大加快,地球的沉淪指日可待矣!
大國把潔淨能源都弄污了!
許多論者認為,地球是否有救,就看美國和中國怎麼辦。事實上,這種「大國決定論」仍有商榷餘地,但先發展國家的當權者卻無法擺脫這類冷戰思維。他們認為:中國愈是發展,就對他們的威脅便愈大,而中國(跟他們一樣)不會停止爭奪糧食和能源。因此,在明眼人看來,外交上誇誇其談的國際合作只是一種煙霧。即使在氣候變遷的關鍵時刻,他們仍會不顧後果地奪取能源(或與能源相關的)利益。
數年前,奧巴馬宣布美國決定開發,因環保問題而長期封存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即以所謂「能源安全」為藉口。儘管他同時表示:「長期來說,美國必須發展綠色能源。」但不要漏掉了他跟着的一句話:「誰能發展綠色能源,誰就能領導世界未來的經濟。」
這番說話,充分反映了以美國為首的先發展國家,對氣候問題的立場——依然是冷戰思維,依然是資本主義貪欲理念的延伸!就算是發展綠色能源,這些先發展國最初考慮的,也只是經濟利益,而不是氣候問題。例如以作物提煉的生質燃料,本身雖是一種潔淨能源,但其煉製過程卻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美國在發展這種能源時,完全沒有考慮氣候問題:
目前市面上的生質燃料大多不是「碳中和」(筆者按:指作物種植過程中會
大量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使大氣中的碳與氧走向平衡的作用)的。這一
點不會令人意外,因為生產國的目的根本不是用它來解決全球暖化問題⋯⋯
套用布殊總統的話,是為了「能源獨立」⋯⋯美國等國家想要以隨時買得到
又不貴的國產燃料來源,取代易受油價波動及政治因素干擾的進口石油。在
當時,根本沒人去想「碳中和不中和」的問題。 (同上引頁141)
這種生質燃料的整個生產過程,包括種植、照料、收成和提煉以至於為擴大種植土地而砍伐森林,意味着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根據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新近的一項研究估算:「破壞自然生態種植生質燃料作物每年釋放的二氧化碳,將比燃燒生質燃料所節省的二氧化碳多出17至420倍。」 (同上引頁142)結果是把一種潔淨能源變成了一種超污染的能源。這樣的壞事,除了沒有心肝的政客和資本家誰幹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