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代第一次聽到牛李黨爭,是老師說李商隱的無題詩,很矇朧失意,是因為身處牛李黨爭的夾縫中,不得志而寫的,藉以抒發,故每多隱喻。原來老師太冬烘了,李商隱的無題明明是情詩,竟然不想在學生面前直言。但對什麼是「牛李黨爭」,始終沒有弄個明白。後來多一點讀書,才把它弄清楚,卻不禁使人歎息。
話說唐朝是中國輝煌年代,人才輩出。唐代除著名詩人外,文丞武將,如雲如雨之眾,留名千古者可隨手拈來。雖有安祿山之亂,而唐代尚見中興之日,但國運終於走下坡。人說唐代之頹敗有三大原因:藩鎮割據、宦官為禍和朋黨之爭。不過筆者認為尚有一因,是帝主不夠英明,甚至可說是帝主無能。身為帝王的唐文宗常說:「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可見也自愧統御無能。
排擠政敵 種下仇怨
唐穆宗時,李宗閔千辛萬苦得入朝當中書舍人,前宰相李吉甫之子翰林學士李德裕痛恨李宗閔。他用盡辦法把李宗閔貶出朝廷,使李宗閔滿懷怨憤,誓報此仇。
不久,李德裕遭宰相李逢吉排擠,被貶外放,而時李宗閔老朋友,任御使中丞的牛僧孺因名聲清廉被擢升為相。及敬宗繼位後,李宗閔升任為吏部侍郎。此時牛僧孺、李宗閔高據廟堂要職,可謂吐氣揚眉了。
牛黨得勢 清洗敵黨
但世事難料,幾年後牛僧孺不滿敬宗昏庸主動辭相。到文宗即位,四朝元老裴度推薦李德裕,先入朝任兵部侍郎,準備拜相。李宗閔一知消息,非同小可,便賄賂當權宦官,唆使文宗請牛僧孺回朝任相。牛黨這時重操大權,即作政治清洗,大批李黨被逐出朝廷,名臣裴度亦未倖免。此時大約和牛僧孺等當初入京考試,求聞達升官已逾20年。
李德裕既外放為西川節度使,想不到反而有機會大展身手,政績良好。當時敵陣吐蕃降將欲歸順大唐,牛僧孺主遣回拒受。後來監軍宦官對文宗說,這次遭遣回降將瞬即被殺戮,今後吐蕃無人敢降唐矣,牛僧孺實失策。文宗聽後遂疏遠之,牛僧孺亦知機,請辭外放。
李黨回朝 得勢不饒
太和七年,李德裕正式拜相,旋清洗牛黨,李宗閔被外放。兩年後,文宗討厭黨爭,同時貶謫牛李二黨。不料文宗不久壯年駕崩,武宗即位,召李德裕回朝。李借機會誣陷牛李等人串通外臣謀反,皇帝再貶牛僧孺黨人。李德裕此時心滿意足,飲酒賦詩自娛,認為得到最後勝利。
誰料,年輕的武宗亦不久便去世。唐宣宗執政,翌日罷免李德裕,外放荊南。牛僧孺等一天之內全部內調,權力再傾朝廷。
最後結局 令人唏噓
此時李宗閔年老,未及北上便死在貶所,同樣牛僧孺不久亦因老病故。此時李德裕一再被貶,一生幾番起落,今身在荒涼的海南島瓊山,只得於悽愴無奈中回顧一生的榮華與屈辱,不久在蒼茫國家邊陲中溘然長逝。機關算盡,所得幾何?兩黨人切齒為讎,又緣何致之?
溯源黨爭起因是憲宗元和三年,朝廷舉行「賢良方正」考試,選拔人才。當時低級官員牛僧孺、李宗閔赴京應考。在時務策中大膽指出朝政缺失,抨擊時弊,頗有見識。主考官對二人所論甚為欣賞,評為甲等。轉呈憲宗皇帝,帝亦欣賞嘉許。
但這等得天子和考官讚賞的文章,間接得罪時任宰相的李吉甫。憤而指出考官之一的王涯,暗中取錄外甥,指證考試有黑幕。結果眾考官被貶謫,牛僧孺、李宗閔名落孫山,當時二人還被列入黑名單,正正如此掀開牛李黨爭的序幕。
牛李黨爭自唐憲宗時代開始,歷穆、敬、文、武、宣宗六朝。黨爭近50年,帝國之內所有高層官員皆牽涉其中。時日之久,規模之廣,可見為禍之甚。尤令讀史者心痛,兩黨中人均自居君子,斥對方為奸詐小人。一旦攫取權位,用盡鬼魅技倆,無情報復,清洗對方力量。
牛李黨爭曠日持久,兩黨把天下興亡,國家安危、百姓禍福,全罔然不顧,只著眼於黨派利益,個人得失,甚而投靠宦官,這些士大夫何來讀書人的氣節與人格?
而牛黨李黨頂頭上司,幾朝君主又何以視若無睹,無能至此呢?原來他們亦有難言之隱。這六朝皇帝均被身邊宦官或擁為帝,或藉勢把持。更有認為帝主壯年暴斃,有被毒殺者,正史亦不敢明言。明堂昏暗,為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