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三種文昌位 如何影響命運〉
傳統中國人是以躬耕讀書為人生目標,在鄉下村鎮以農民為主,他們大都自供自給,社會才可以穩定,但古代中國文盲率很高,49年時達90%多,所以識字的人社會地位較高。
由於農夫無出頭,因此不少鄉鎮都希望鄉內下一代有人能讀書考取功名,一人當官,雞犬升天,整個鄉也可以光宗耀祖,在附近鄉里上有「面子」及權勢,不被人欺負。因此不少鄉村都自資建立一些書院,一些沒太多錢的家族村落,則在村中祠堂中設立私塾,請一個「有文化」的先生,教村中兒童讀書識字。
在今日新界不少大村大家族,還留下了不少這類書院的遺跡,但是單有書院,那些整天農耕的兒童,未必有心機可以考上功名,因此不少地方會考慮用風水之力量幫助出功名。大家會注意到,傳統中國的民房主要都是一至兩層高,由於中國地理上多山丘,往往一片地是七分山二分田一分水,為了增加可耕的田地養更多的人,傳統鄉鎮都排排列列在一個小地方而很少分散而住,這樣鄰里相望,也方便防盜及保護老小。
一兩層的民房集中而建,遠眼望去變成一片平頂,風水上是「土型」,土利「倉田之富」利農耕,但是容易出「愚鈍之人」。風水上要改善這情況,便在私塾或書院的文昌位上,建文昌塔,內裏供奉文昌帝君,也有供關帝、觀音等,都不是供人居住之所。
形勢上「塔」像一支文筆,其實是提升「四巽綠」文昌位之氣,經云:「一四同宮,必發科各之顯。」所以傳統上這些塔是建在鄉鎮村落之外某方位。今天這是塔是在城內,是因為人口增多而把這些塔包圍起來。這些塔一般是七層,以配合「一四七」之局,香港唯一的聚星樓是因為颱風吹毁才變成三層。
除了文昌塔之外,在北方,宋遼時代,戰爭頻繁,重武輕文,所以遼代不少建的塔皆為密檐式佛塔,代表關刀或鐧是「武塔」,代表「武運興隆」。其實人有「文」「武」,今日不少十大富豪都未飽讀詩書,所以不一定要逼孩子考第一,要看其性情傾向去培養才有成就。
〈文昌星〉二之二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