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順文 X 陳志軒對談:年輕人如何把握學習機會?

年輕人的生涯規劃離不開教育界,無論選擇什麼類型的專業,總須由學習開始,所以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第12集請來兩位教育界專家分享工作上難忘的經歷,以及學生在大學生涯中最需要發展的能力。

由專資會理事楊素珊主持的《望遠鏡》,第12集邀請到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及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陳志軒博士擔任嘉賓,與大家分享教育界現況。

教育重關懷與實踐

何順文教授首先說到,很珍惜能在香港設立民辦大學,香港恒生大學(恒大)是一所私立大學,私立大學的好處是分毫不收取政府資助,亦沒有贊助,所得經費全部是學費收入,令大學更有靈活性,教學指標、理念等會更具自主性。他認為香港有公立大學,亦有私立大學,這樣平衡發展可達到百花齊放,有更多不同創意。他亦認為這是與一個國際城市的發展軌跡相輔相乘。

因為學校歷史比較短,並非太多人認識恒大,甚至存在偏見,雖然學生入學時的成績不如理想, 但希望學生入學就讀一年後,經過老師悉心的指導下,短時間內已經觀察到學生是可造之材。有時恒大提供的機會亦會比其他大學多,因為學生人數少,上堂時一班約20多人,當學生進行交流、實習時,學校能夠對大部分學生提供適當的照顧。恒大亦較着重本科教學、學生個人關顧、指導,是另一種教學模式,正是香港所缺乏的,這是恒大的理念。

陳志軒博士認為教育應着重的是學生如何實踐,法律除了理論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實踐,完成法律本科後,須完成PCLL(法學專業證書),此課程為期一年,期間學生有許多實習機會,學習法律上的實際技巧、應用方法等。他認為這就是全人發展,培育律師或具批判性的法律人才。現在從事教學的滿足感更大,自己執教了十多年,眼見學生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有時在中環和學生相遇,他們更會請客,這種滿足感是不一樣的。

恒大着重本科教學、學生個人關顧、指導,是香港缺乏的教學模式。(恒大提供)
恒大着重本科教學、學生個人關顧、指導,是香港缺乏的教學模式。(恒大提供)

大學教育工作者的條件

何順文教授認為作為一個大學的教育工作者、教師,一方面對學科領域有深刻認識,第二方面要喜愛在學校從事教學和研究的學術環境,願意花時間在課堂與學生接觸,如果純粹當作知識的傳授,不一定要選擇在大學,可能在坊間教授的課堂更容易。要啟發學生,激勵及帶領他們。他認為自己所做的工作會影響很多年輕人,不單是一個工作,是一個摯業,要用「心」去做。

陳志軒博士分享他執教十多年的難忘事,他指有時學生非常投入,於課堂激烈辯論,辯論激烈的程度令他需要出手去調停。畢竟法律是屬於邏輯性的,有時辯論過程涉及個人情感,他會建議學生先將這些放在一旁,思考一下法律是什麼,有什麼法律的條文、理論等需要考慮,每一次辯論都會令學生有所得着。

何順文教授亦難忘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願意找自己傾訴。那不一定是談功課上的問題,而體現了學生是否接納自己,願意跟你聊天。他指出,並非很多學生信任老師,會跟老師傾訴心事或家庭問題等,但教育不單是授予「硬知識」,學生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遇到衝突時如何去作出妥協,這些問題都是以身教,而非在課堂教授。

第二件難忘事是當學生犯錯時,老師應如何處理。他認為有時是很困難,因為如果跟足規矩做時,去舉報學生,接受紀律聆訊及懲罰,看似很容易處理;但有時作為教師,如何拿捏得好是很困難,應否給予機會不作舉報或用其他方法?

他說曾經有一位學生犯校規,挺嚴重的,他知情後約見那位學生,叫學生在門外站立10分鐘,10分鐘後進來告訴他有什麼想跟校長說。10分鐘後學生進來和盤托出,過程中他了解到學生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而他亦沒有舉報那位學生,有時真的是一瞬之間,究竟是要教育、改導,還是懲罰學生,亦是我們教育工作的難處。

陳志軒博士指出內地學生數量增加,可能是疫情關係,部分學生不能來港上課,改為Zoom網上會議進行授課,但他認為本地學生亦多,與內地學生比例變化不大。

學生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遇到衝突時如何去作出妥協,這些問題都是以身教,而非在課堂教授。(Shutterstock)
學生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遇到衝突時如何去作出妥協,這些問題都是以身教,而非在課堂教授。(Shutterstock)

如何訓練學生表達能力?

主持楊素珊提到,現今的學生需要發問問題,亦需要知道自己要問什麼問題,從事任何行業都需要與人溝通,這方面應該如何訓練。陳志軒博士指從外地回來的香港學生在課堂會較為主動發言,內地學生會相對比較沉默,要用不同方法進行鼓勵。他很喜歡用這個方法,就是上課時按參與程度作計分標準,發言及答題愈多愈高分數,這樣學生便會踴躍發言。

何順文教授認為香港對挑選內地學生標準較為嚴謹,大多數會比較投入課堂學習,平均質素會比香港學生高,香港學生很多時候有兼職及其他課外活動等。跟老師溝通後,他發覺對學生而言,第一學年第一個學期的第一個月是至關重要,如果老師願意在第一個月多下些苦功,讓學生明白自己、接受自己,提升自信,其實學生會感受到老師的關懷。

特別是恒大的同學,他們不是所謂的「尖子」,剛入學時明顯自信心不足,但事實證明,學生入學一個月後,慢慢地發生輕微變化,慢慢地開始主動學習,自發查資料,做的作業比老師要求的更多。他認為要對學生有信心,兩地學生有一定的文化差異,正因如此而刺激學生之間的相處和聆聽,如何尊重別人不同的意見。人生亦一樣,人與人之間不盡同意,但要懂得尊重、聆聽、妥協,這亦是學習的一部分。

人與人之間不盡同意,但要懂得尊重、聆聽、妥協。(Shutterstock)
人與人之間不盡同意,但要懂得尊重、聆聽、妥協。(Shutterstock)

年輕人在大灣區的發展

至於在教育上,可以為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提供什麼援助?陳志軒博士認為可以讓學生多實習,現時大學有很多課程供學生到內地法院作觀察交流,他們跟內地前海的法院都有合作,這些交流機會非常難得,很多時候他亦會和學生一起去參與交流。

回來後學生會發現原來內地是如此進步,對內地的觀念有本質上的改變,因為以前學生對內地不了解,參與交流後發覺內地工作效率很高,譬如內地法院的電子化發展得非常完善,比香港發展得更好,這是香港學生覺得神奇之處,電子化發展得如此完善,對學生來說是始料不及。

何順文教授亦非常鼓勵師生盡力把握大灣區的機遇,譬如說就業創業,恒大甚至跟大灣區內的機構簽定合約,學生只要到大灣區發展,恒大便會提供一些孵化中心,免費提供辦公室、場地,協助學生聯絡當地企業家、官員,鼓勵他們到大灣區發展。香港市場很小,內地是另一個很大的機遇,鼓勵年輕人多走訪不同地方,走出國家,甚至到整個東南亞,像他年輕時會走到世界各地。

現在有很多資助、機會,但年輕人必須做足準備,裝備自己,放開包袱。內地很多方面比香港還要先進,有更多機會,要思考兩地的交流模式,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內地發展,會了解自己的優勢在哪裏,不單是北上到內地,更要明白當地環境、學習多方的差異,從而掌握自己優勢再作發展。

陳志軒博士認為萬變不離其中,一定要勤力讀書,必須視為一個難得的機會,上前把握,踏入社會工作是比讀書辛苦很多的事,讀書時期相對上是蜜月期。

何順文教授希望學生在本科四年這段難得的時間內,可以發展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在態度上令自己投入、專業,這是在態度或價值觀方面的學習;另一方面是在於技能,思考的能力、溝通的能力、創新的能力。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不論任何工作、工種,都需要作出人文關懷。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