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復興後的外向政策

中國資金大量流出,投資於較落後國家,卻被指實行帝國主義,惹來反感。看來,中國須調整政策,致力維繫與別國的友好關係。
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 World Economic Outlook 期刊公布了中國2014年的 GDP 等於17萬6,000億(17.6 billion)美元,高於美國的17萬4,000億美元,顯示今天中國比美國富有,有足夠資本向國外投資。今年7月26日《紐約時報》在頭版以〈中國對世界的野心,放出附加條件的貸款〉為題,描述一個中國向外投資的例子。本文先把例子簡單地報道,再討論中國的外向政策。
 

中國投資遍布非洲美洲

 
《紐約時報》發表中國向外投資的例子,是厄瓜多爾多種建設項目,包括在鄉村和城鎮修建公路、橋樑、醫院,約有1,000名中國工程師和工人正在建設一條水壩與15英里長的地下隧道,價值22億美元,用以運轉八個巨型渦輪機發電所需的河水,將發出大量的電力,足以照亮國內三分之一的地區。
 
在太平洋上的曼塔(Manta)港附近,數家中國銀行正在談判一筆70億美元的貸款用以建設煉油廠,油產量足以使厄瓜多爾變成供應世界汽油、柴油和其他石油產品的主要國家之一。中國在厄瓜多爾的投資只是在全球各地投資的一個例子,我們知道中國在非洲、南美洲,甚至美國,都有大量的投資。
 

中國資本外流 所獲評價不一

 
中國的資產外流,包括物資,人力與技術轉移,類似改革開放初期引進外資的情況,引進外資的國家受到益處。現在中國的資本流到外國,增加當地的資本,資本增加後當地勞力的需求便會增加,帶給當地居民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中國的資本外流,也受到兩方的批評,認為中國是個霸道的國家。
 
第一方面是受益的國家。中國勞工到別國工作,常常歧視當地居民,認為他們的文化沒有中國的優秀。接受中國投資的國家,人民多半是貧窮,而且沒有受過充分教育;他們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和中國大有不同,時常受到中國人的歧視。
 
當中國經濟還未發展成熟時,歐美強國在中國活動,也覺得中國的文化不如他們的,也歧視中國人,使中國人憤怒,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今天,中國向外投資,接受投資國家的居民,也會覺得中國實行帝國主義,對在他們領土工作的中國人,有着同樣的反感。
 

美國感到威脅而反彈

 
第二是美國。數十年來,美國是全世界最富有、軍事力量最強的國家。中國復興與經濟發展以後,有能力與美國對抗,使美國認為中國是她的對手。其實這看法也有道理,有些經濟落後的國家,從前需要美國資助,現在得到中國的資助。美國經濟的地位受到威脅,使美國仇視中國,希望中國經濟與軍事的力量停止擴大。
 
經濟方面最明顯的例子是反對中國建立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其實這所銀行,像從前由美國推動建立的世界銀行一樣,讓富有的國家供給資本,以資助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建立這所銀行,對世界的經濟發展是有利的,目的和美國從前推動建立的世界銀行一樣,但是現在美國極力反對,因為美國正在與中國競爭,不願中國推動的項目成功,甚至反對中國建立,這所有利世界的銀行。
 

軍事競爭難免

 
還有中美軍事的對立。中國變成經濟大國以後,增強了軍事的力量。雖然中國的軍費不如美國充裕,美國的軍事活動,包括駐軍世界各地,數十年來和多國戰爭,例如韓國、越南、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現在中美的軍事對立發生於中國沿海的島嶼,和利用海上物資的權利,在太平洋西岸競爭。
 
數千年來,中國是高文化水平的強國,後來西方科技進步,以先進武器侵略中國,把她變為半殖民地的國家。現在中國復興了,資本向外流,幫助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發展,對這些國家是有利的。但卻引起受益國家和美國的反感,我們應當認識這種反感,設法調整我們的政策,以促進中國與受益國家,以及美國的友好關係,維持世界和平。

鄒至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