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指揮的選擇

演出、隔離兩者沒有衝突,最後還是看個人的選擇。

舞台上,作為交響樂團靈魂人物的指揮,尤其是音樂總監,在藝術實踐擁有絕對的權力。指揮棒一揮,幾十位樂團成員乖乖地跟着節拍演奏,沒有討價還價的自由。

一場世紀疫情,顛覆了社會各階層的日常生活方式,面對新形勢的同時,也帶來挑戰。其中面對嚴峻抉擇的,正是包括指揮在內的國際表演藝術界的大師們。如果依期到彼岸演出的話,就必須隔離。那麼演還是不演?隔離還是不隔離?

梵志登不滿隔離政策

這個問題困擾了香港管弦樂團(簡稱港樂)音樂總監梵志登。這位同時擔任紐約愛樂樂團指揮,去年獲香港特區政府授與銀紫荊勳章,今年更連續獲浸會大學、香港演藝學院頒授名譽院士,表揚對香港音樂文化作出貢獻。褒獎言猶在耳,他對本港隔離政策頗有意見。

記得去年10月他來港完成隔離兩星期,但卻遇上港樂全體成員因一位樂師感染而在竹篙灣強檢,音樂會取消。相隔一年後,他9月來港揭開新樂季,當時完成了12天的隔離就跟樂團排練,豁免了兩天(當時剛好在隔離日數增加至21天前夕),據說有樂團成員表示不滿,最後音樂會順利完成。

至於原定本周五、六兩場《梵志登貝三》音樂會,據悉梵志登認為隔離21天太長了,只願意隔離7天,結果決定取消來港。但他在首爾的兩場演出,則仍按計劃在上周五、六舉行。屈指一算,如果他按原來行程從首爾來港演出,一般以周二開始排練,最多只有三天的隔離,連他自己開出的7天條件也達不到。

本土音樂家再次救場

很巧的是,臨時救場的是首爾愛樂樂團副指揮吳懷世。作為香港土生土長的音樂家,他的選擇是來港隔離後演出。還不只是本周,還有下周的戶外音樂會。那可是港樂一年一度的盛事,梵志登選擇放棄,吳懷世再次救場。

此外,港樂駐團指揮廖國敏自疫情開始多次進行隔離,結果在歐洲、亞洲的演出都順利進行。上周更成為首位華人在奧地利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

可見演出、隔離兩者沒有衝突,最後還是看個人的選擇。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周光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