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再利用:升級再造的藝術

除了尋找代替品,如何處理大量廢棄塑膠相比之下是一個比較重要但棘手的議題。隨着社會的環保需求帶動,有運動和時裝品牌研發以由膠樽、再生橡膠或海洋塑膠廢物製造的衣物和鞋履,激發出更多塑膠再生的可能性。

「循環再造」(Recycling)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你又知道原來再造也有「升級再造」(Upcycling)和「降級再造」(Downcycling)之分?前者泛指透過創意及設計,回收物被再造成品質或價格比原本材料高的、或更具可持續性的產品;相反,若一件材料透過回收,轉化成為無法再次回收的物品,就變成「降級再造」了。

廚餘出路多樣化

根據環境保護署最新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廚餘佔2018年整體都市固體廢物量超過三成,每日有多達3500公噸廚餘被送至堆填區棄置,塞滿堆填區之餘,更是浪費珍貴食物。

除了食物捐贈可拯救剩食,讓食物得以轉到有需要人士手上外,我們也可DIY廚餘酵素,橙皮、菜渣等3份廚餘加上1份黑糖和10份清水,等待3個月的發酵過程後,製成的酵素清潔劑可稀釋用於清潔洗手間、洗衣或洗碗,減廢且省錢。市面亦有不少以廚餘作為部分原材料的廚餘再生產品,例如咖啡渣手工皂、豆渣貓砂、魚骨原子筆等,讓廚餘的出路變得多樣化。

當時裝不再「合時」

「速食時裝」(Fast Fashion)流行效應下,消費者可以較低價格買到心宜衣物,但亦因潮流日新月異,要成為潮人,總難免「消費、棄掉、再消費、再棄掉⋯⋯」的循環。香港2018年就有逾14萬公噸紡織物被棄置,回收量僅6000公噸,回收率不足5%。

香港人每年平均花7000元買衣服,但有四成人僅穿一次便丟棄,每當換季,舊衣回收箱也經常爆滿,當中更有不少是全新衣物。香港有年輕設計師轉職「時裝醫生」,專門為客人修補及重新設計舊衣,修補、升級再造舊衣物,為衣服賦予新生命,也為地球延長壽命。在下次「斷捨離」舊衣前,不妨為它尋找重生的機會,也好好想想是否需要新衣,不只是儀式化「捨」棄舊物,而是「斷離」購買的慾望。

塑膠的綠色經濟圈

塑膠的可塑性、低成本和便利性,讓人類的生活充斥各種塑膠製品,同時,亦因「一次性」的標籤和無法自然分解的特質,塑膠垃圾為地球帶來沉重負擔。近年,海洋塑膠污染、微塑膠問題逐漸得到更多關注,市民的「走塑」意識提高,不同的塑膠代替品亦應運而生。

除了尋找代替品,如何處理大量廢棄塑膠相比之下是一個比較重要但棘手的議題。現時的塑膠回收再造系統主要經過粉碎、清洗,再製成塑膠粒原料以最終製造出不同類型的塑膠產品。隨着社會的環保需求帶動,有運動和時裝品牌研發以由膠樽、再生橡膠或海洋塑膠廢物製造的衣物和鞋履,激發出更多塑膠再生的可能性。

今年疫情讓網購成為主流,衍生大量包裝垃圾,台灣就因此試行以回收膠水樽製成的網購循環袋,消費者只需將循環袋放進自助寄件箱或郵筒,就能讓網購包裝可以循環再利用。物件的壽命與價值取決於我們的使用方式,世界綠色組織「齊回收‧樂共享投選你最喜愛回收地區」公眾投票結束後,將着手在大家所選擇的地區尋找合適地點,舉辦回收活動讓回收更便利。

世界綠色組織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orldgreenorganisation

余遠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