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前文:〈專訪港大校長張翔:用好「一校兩區」優勢,深圳校區標準甚至更高〉
在港大校長張翔看來,深圳的優勢是創新土壤豐厚,投資環境良好。
張翔教授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駐港記者秦玥獨家專訪時指出,「但是香港也有弱點,比如說它的投資方面,還有創新的機制方面,這些要向深圳學習,所以雙方有長有短,大家互補,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兒。」
「我一直相信源頭創新,有了好的源頭創新,就不會害怕被別人『卡脖子』。」
張翔認為,一所頂尖大學應該在源頭創新和基礎研究上面領先其他地方,而源頭創新正是港大的優勢之一。他舉例說,港大擁有1000多個專利,世界上最硬的鋼是在港大發明的,港大正在做的噴鼻式新冠疫苗有所突破,納米、晶元研究在世界上都是領先的,這些都可以為大灣區資訊技術產業作貢獻。
港大另外一個優勢是國際化,無論是學校觀念,還是教師、學生的國際化程度,在全球都可以說是「翹楚」。「過去三年港大連續被評為全球最國際化的大學」,張翔舉例說,港大最近引進的教授都是在耶魯、普林斯頓、柏克萊這樣頂尖的學校已經做到了正教授的。
就在港大宣布在深圳開辦分校的當天,《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前海方案》)正式公布。對於這樣的機緣巧合,張翔用「非常高興」來形容。
在教育方面,《前海方案》提出,在前海合作區引進港澳及國際知名大學開展高水準合作辦學,建設港澳青年教育培訓基地。
「港大可能是最接近於前海的一所高等學校,我希望港大在深圳校區能夠為前海來做服務,來作貢獻。」張翔認為,開辦新校區也將為香港學生帶來許多機會,未來香港學生可以到前海、到深圳的大公司來實習、工作,增加對國家的認識。
以下續為訪談實錄:
放眼中國胸懷世界 源頭創新引領國際
深圳衛視直新聞駐港記者 秦玥(以下簡稱秦):說到頂尖的一些科目,比如香港年年DSE的考生狀元,每個高校都以頂尖科目來爭取這些狀元。這幾年其實無論是在香港、內地還是國際也都有「搶人大戰」,目前除了香港大學,我們看到香港的其他高校也在大灣區不同的城市準備或已開始建立分校,您認為港大自己獨特的優勢是在哪裏?重點的科目又是什麼?
香港大學校長 張翔(以下簡稱張):學校在一個地方或是一個區域競爭,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認為是應該鼓勵的。但是一個學校尤其像港大這樣的已經是國際一流學校,我們的眼光應該放在全世界,而不是放在香港或是華南地區,我們應該放眼全中國,胸懷全世界,這樣的話你的教育才能做到最好。
哈佛大學它並不僅僅是整天在關注波士頓或是麻省出了什麼事情、做了什麼事情,他們必須要解決人類的問題,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比如說氣候變化,這是影響到每個國家、每個區域的問題。今年大家看到很多極端氣候的情況發生,怎麼樣來對付這樣一個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 這是一流大學所必須要具備的,而不是說僅僅去整天在比排名分數這些事。
回過來講,一個學校的底蘊在於它的學術氣氛。香港大學110年來一直遵循着對於基礎研究的探索精神,大家有10年磨一劍的氣氛,而不是說浮躁,或是說急着趕一個什麼排名、或是一個什麼獎,這些我想是香港學校的優勢,我也希望能夠把這種精神帶到大灣區來,一種新型的科研模式,不焦躁、能沉下心來做一些學問;而這個學問從長遠來講,會對工業、對社會、對技術都可以有大的影響。
我一直相信源頭創新,有了好的源頭創新,就不會害怕被別人「卡脖子」。 因為源頭創新做不好,所以經常會被「卡脖子」,所以我們覺得一所頂尖大學應該在源頭創新和基礎研究上面領先其他地方,所以這也是港大其中一個優勢。
另外一個優勢就是港大的國際化,港大過去10年來一直是國際化做的最好的基礎學校之一,過去三年我們連續被評為全球最國際化的大學。國際化會帶來的不單單是一個教授的組成、學生組成,同時帶來的是一種文化氛圍。你也知道香港是東西方文化相交的地方,它的文化多元帶來了學術的氣氛和創新的精神。深圳則是有很好的創新氛圍,我們希望把國際化帶進來後,使深圳的國際化做到一個新的高度。
秦:您剛才提到港大其實有幾個比較顯著的優勢,第一是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第二是國際化,相信中央也看到了港大這些方面的優勢,在最近出台的《前海方案》中,有一個章節特別提到說,在前海合作區引進一些高水準合作辦學,建立港澳青年教育培訓基地,您覺得怎麼利用這些您剛剛提到的港大的優勢,跟深圳前海或是大灣區、甚至內地對接好?
張:中央在前海的藍圖畫得非常好,我們也非常高興能同時有這個機會,在同一天,港大在深圳設立分校的消息能和中央發布前海方案的消息吻合起來。港大可能是最接近於前海的一所高等學校,我希望港大在深圳的校區能夠為前海來做服務,來作貢獻,尤其是我們的源頭創新,包括在文科、法律、商務這些方面,港大有非常強大的實力,尤其是在國際法、普通法這一方面,在大中華地區是沒有學校可以和港大相比的。
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把這些優勢學科帶到前海、帶到深圳來,為深圳市服務,同時也進一步發展提高我們這些學科的優勢,就是說,在新的經濟模式下和開放條件下,怎麼樣做好中國的工業和開放創新,這些對我們來說也是新的課題,同時也為我們香港青年學生提供了一些實習的機會,我想他們也可以到前海、到深圳的大公司來實習,來工作,這樣也增加他們對我們深圳和內地的認識。
肩負創科人才培育 一校兩區面向國際
秦:開放創新人才是每個國家都在爭取和培養的,您認為港大是否也肩負了一個培養港澳青年、説明大灣區培養創新科技人才的重任?另外港大也吸收了很多國際人才,包括華裔科學家等,這方面港大的新校區是否也肩負了向大灣區輸入國際化人才的重任?
張:是的,這也是我們到大灣區來的一個思考。 因為我覺得源頭創新在整個中國,包括香港都非常的重要,我們被「卡脖子」就是因為我們源頭創新做的還有差距。源頭創新主要在於基礎研究,而基礎研究和一個學校的沉澱是有很大關係的。港大在這個方面,我剛才跟你也提到了,就是說有很多年的優勢,我們也願意把這個優勢帶到深圳來,為深圳的發展作貢獻。
但同時你講的對,國際人才是創新最重要的因素,怎麼樣吸引最頂尖的人才? 你也知道香港作為一個頂尖的國際化城市,它的國際人才不單單是華裔,包括外籍人士,他們到香港來工作學習非常有優勢,香港對他們也很有吸引力。
我們希望利用港大「一校兩區」,我們在香港的校區有國際化的都市優勢、吸引國際化的人才,同時在深圳校區做創新,兩邊互補,互相合作,這樣也是希望能有一部分國際人才能來深圳,保證教學的國際化,為深圳的創新作貢獻,同時為提高深圳國際化的程度作貢獻。
秦:說到港大國際化的優勢,我自己感受比較明顯,我十幾年前來香港讀書的時候,學校的國際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歐美的也有,但後來聽說歐美學生逐漸少了,東南亞學生有不少,近期聽學弟學妹說校內的國際學生愈來愈少,您曾經在去年的一個論壇上說其他人學很很快,走得很快,香港大學不前進就會落後,您認為在目前國際環境下,港大是在逐漸失去這種國際化的優勢嗎?
張:沒有的,我覺得其實國際化是幾個方面,第一個國際化是指人的觀念的國際化。你是一位深圳市民,你是一位香港市民,但是你的眼光、你的眼界是國際化的,這個東西非常重要。我相信我們內地有很多學生是非常國際化的,香港學生的國際化眼光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因為香港是多少年來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地方,所以這一點要強調。
第二個國際化表現在學校的師資,你的教師的國際化程度。我們2/3的老師是外籍老師和教授,這在全世界是很少的,包括美國。港大師資的國際化程度非常高。還有一點,國際化並不意味着你拿到最好的人才,你的國際化品質也很重要。
比如說我們最近吸引了一批頂尖的學者,包括我們和哈佛大學在競爭一個頂尖的講座教授,最後我們把他請到了港大來,打敗了哈佛大學,這雖然是一個個案,但當然我們也是很高興的。
另外我也可以跟你分享一下,我們最近引進的頂尖的教授都是在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柏克萊這樣頂尖的學校已經做到了正教授的,他們到港大來任教,這一批頂尖的國際人才到港大來,我想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以後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還是相當大,但是儘管因為疫情到內地、到香港都不容易,也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我相信今後的學生也是這樣,因為在疫情期間大家都要保守起見,留在當地學習,包括我們自己的學生目前去到歐美學習的機會也減少了一些。
另外一個國際化的程度是表現在我們的學生。港大有2/3的學生都有機會到國外去學習,這一點也相當重要,因為這對他們的國際化眼光、學習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科目都非常有益處。
秦:校長能不能分享一下當時跟哈佛大學競爭教授的過程,他為什麼最後選擇了港大?這位教授有沒有分享他來的原因是什麼?
張:我想首先是香港這個地方,包括大灣區(內地城市),其實城市群是連在一起的。 香港是國際化的城市,有多元的文化,所以很多外國人包括華裔也都願意來香港來工作,尤其是他的英文環境,這個是非常大的吸引力,更不要說它的美食文化等各個方面。
具體來講,我們對國際人才的吸引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是中西文化交流交匯的地方,所以有很多特別是外國學者的話,他如果想換一種生活方式,包括對大灣區的一種嚮往。 所以這也是個很好的機會,如果外國學者來得多了以後,如果願意到港大的深圳校區去教學,去做科研,逐漸認識深圳校區,對深圳市的認識也會提高,這樣也會帶動深圳的國際化。
實際上香港歷來是國際人才聚集的地方,包括金融、教育、科研,這些方面的優勢我想我們也可以向大灣區擴散,去為其他的城市做貢獻。
專訪港大校長張翔(三之二)
延伸閱讀:
用好「一校兩區」優勢,深圳校區標準甚至更高──專訪港大校長張翔(三之一)
突破思考限制框架,港深互補展翅高飛──專訪港大校長張翔(三之三)
原刊於深圳衛視直新聞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