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初心和碰撞?

據說官方也嘗試了一些遊說工作,讓部分人士觀察形勢,作出調整的步伐。這些工作當然不是公開的,但必須細緻和用在關鍵的人物和位置之上,否則無論當事人或外界都會認為那是「分化和離間的權術」。

支聯會的廢存最近成為熱話。官方大力要求:「解散!」並且不排除追究責任。坊間也有不同意見,一部分認同解散,既因為「支聯會已完成它的歷史任務」,還應該保留長遠的希望;一部分認為不應解散,因為後退一步,官方就行前一步。

進退有度地調節,創造溝通的空間

儘管各方莫衷一是,但我難以認同官方所說:支聯會從成立第一天起就是要顛覆國家政權。其實,此語反映官方的一貫做法,先行定性,突出一點,掩蓋其餘。

也許,我這種想法一下子又會被官方視為「敵人」。就像在公園下棋,旁觀者不得發言,稍一開口就是「幫對手打擊自己」。我想,假如今天的氣氛已發展到這個地步的話,那就是不講真歷史,不講全面歷史,不講理性歷史的時候了。

容或到了今天,尤其是出現了眼前的形勢,支聯會確有需要研究未來的動向、角色和工作,但這又涉及一個如何處理的問題。即使不是和風細雨,但是否需要狂風掃落葉的鬥爭?一步到位的誅滅?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炮轟?還是漸進式的談談打打?進退有度地調節,同時創造溝通空間,以減少彼此的傷害?

據圈中人說,官方也嘗試了一些遊說工作,讓部分人士觀察形勢,作出調整的步伐。這些工作當然不是公開的,但必須細緻和用在關鍵的人物和位置之上,否則無論當事人或外界都會認為那是「分化和離間的權術」。接受的人可以接受,但不接受的人士則會認為無理高壓,效果適得其反。

嘗試對話可能,協調情理勢三點

回想當年處理香港回歸、對英鬥爭之日,再看今天對美鬥爭之時,也會尋求對話空間。再回顧司徒華作為關鍵人物領導支聯會、李柱銘作為主席領導民主黨的時候,官方也有溝通渠道。董建華跟司徒華直接談過支聯會的廢存問題,又跟李柱銘說不要到美國去,這些歷史已經公開。

然則,今天為什麼不能多點嘗試創造對話的可能性(包括關鍵人物)?相反,沒有進展就認為對方「負隅頑抗」,死路一條?

記得毛澤東也講鬥爭,但他同時提及要懂得「分清敵、友、我」,更說要「有理有利有節」。很多人努力避免碰撞,但效果如何?還要看「情、理、勢」三點能否協調了。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