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專資會理事楊素珊主持的《望遠鏡》,第三集邀請到香港律師會前會長王桂壎律師和澳新銀行資深律師鄭程律師,與大家分享他們投身法律界這個專業的心路歷程,及香港法律界在大灣區發展的優勢與機遇。
如何走上法律之路?
為何大學會選擇入讀法律系?理科出身的鄭程,原本想報讀工程或醫科,但高考放榜後,由於中英文科成績優異,加上外公認為鄭程的分析能力好,口才也不錯,因此啟發了鄭程報讀法律系。入讀法律系後,鄭程感覺天空開闊了很多,因此她認為選擇了自己的長處和興趣去發展,道路才能行得更遠。
王桂壎則因為舅舅是上庭的大律師,有一次暑期實習跟舅舅上庭做筆錄,看到舅舅在法庭雄辯滔滔,非常佩服舅舅的男子氣慨,決心長大後一定要當律師。後來王桂壎入職政府工作兩年後,正好收到香港政府會給予公務員獎學金讀法律的通知,因此他就去申請。
當時他的直屬英籍上司不肯替他簽名,認為他剛入職兩年便離職,對部門毫無忠誠可言,對他的將來也會有很大的影響,王桂壎只能拿着申請表離開。可是走到一半,王桂壎又折回去,請求上司給他機會。當時英籍上司很生氣,簽完名後便把申請表扔在地上。
王桂壎當時忍不住眼淚,淚滴落在申請表英籍上司的簽名上,幾乎化開。他還憶述,在考上後的歡送晚宴上,英籍上司跟他說當時只是激發王桂壎,他知道王桂壎有機會考上,部門很需要他這樣的人才,雖然不在一個政府部門,但仍希望他記得回來探望舊同事。
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律師
說完了兩位的入行原因,接下來談談律師生涯的心路歷程。鄭程由讀書到執業,現在在銀行工作,最初也想過做上庭大律師,可以在庭上雄辯滔滔,因此每逢暑假便會去做暑期工。鄭程每年暑假也做三份暑期工,發現原來當大律師是很個人、很寂寞、很自律的工作。
大律師在辦公室自己工作,雖然也有機會和別人溝通,但大部分時間都是獨立工作;事務律師則講求團隊合作,尤其是在國際律師行工作,接觸的都是比較大的項目,例如IPO、收購合併,是一群同事一起工作。
鄭程說,實習經驗令她發現自己是一個適合群體工作的人,因此選擇成為事務律師。其後她在一間頗大型的英資律師行工作,經常工作至通宵達旦。後來機會出現了,現任的律師行派鄭程到一間美資的投資銀行,要跟進一整個項目,所有瑣碎事務都要一力負責,包括JV交易上的法律文件條文,進入中國大陸做相關的規管分析等。雖然當時鄭程還是法律界的新人,但已經有機會可以涉獵這方面的工作,故此鄭程便一直於銀行擔任事務律師至今。
至於王桂壎,在獲得獎學金後原本要在律政司工作滿5年,但不足5年,王桂壎便轉到一間英資律師行工作。最初上班時,他經常覺得被別人欺負,別人看不起自己,感覺很不舒服,後來終於成為英資律師行第一位非英籍的合夥人。
新人不要怕吃虧要培養T形知識
談到有何提示給想修讀法律的年輕人,鄭程認為首先要不怕吃虧,並要留意行業的轉變。科技為各個專業都帶來轉變,最初新入職時,做的都是些瑣碎繁複的事,但現在這些科技已可做到,因此對現在新入職的法律界新人,要求會比較高。
新人不要覺得自己固有的知識已足夠,還要用腦筋去想出方法解決問題,包括和不同的持份者合作,因此不單要不怕吃虧,還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更要有創意地提供一個適合你公司或顧客的解決方法。
法律界內部有一個說法叫「T形知識」,T形的意思是:豎着的是你本身行業的知識,橫着的就是軟知識。例如鄭程本身做開M&A,除了行業知識外,也必須認識受僱和個人私隱相關的法例,所以新人只有法律知識是不夠的;王桂壎亦指出,若新人的行業知識不足,公司是不會考慮聘用的。
香港律師較易與外國人溝通
主持人楊素珊問及兩位對香港法律界北望大灣區發展的看法。王桂壎表示,以他於法律界做了30多年,曾任兩間律師事務所,一間英資、一間美資行的管理合夥人經驗,他估計有八成以上的工作是和國內生意有關。
鄭程亦提及她入職時已接觸in-bound,即是從外國進入大陸做JV的年代,包括H股、IPO等,那時是最繁盛的時代;後期是out-bound,即大陸外出的時期。故鄭程認為,現在香港的律師都接觸過與內地有關的業務。香港的律師具備國際的視野、國際的標準,與內地律師比較起來,香港的律師並不會輸蝕。
王桂壎亦感謝香港法律界前輩帶來的傳統及思維,令香港律師與內地律師不一樣。香港律師的法律思維訓練,是用證據法判斷這句說話成不成立、可不可以這樣做。故此在思考的時候,香港律師每句說話都會有組織、斟酌在法律上能否成立才說出來。
內地律師的思維與表達方式和香港律師不同,但和外國人做生意,協商的時候,在談判桌上香港律師的表達方式外國人會較容易接受,與外國有相同準則、相同語言,這點對香港律師來說還是有優勢的。
香港的法律界新人,或者有意修讀法律系的年輕人,可以參考兩位的分享,為自己的專業生涯鋪路,希望大家都能看得更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