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除有神秘的IKEA外,原來流行音樂的「大師」也有不少。早年的ABBA,歌曲成為百老匯歌劇和系列電影Mamma Mia;而近年音樂串流公司Spotify,更是少數荷李活以外成功的影音媒體企業。Spotify 作為造星經濟的佼佼者,較早期炮製的明星,不是別人,正是瑞典傳奇DJ歌手Avicii。
他的歌,短平快,琅琅上口,乃面向Z世代注意力稀缺最有效的狩獵者。由Spotify前首席經濟師Will Page在2021年出版的Tarzan Economics(草譯:《泰山經濟學》),就拿Avicii 的歌,與荷李活殿堂級搖滾歌神Bon Jovi的”Livin’ on a Prayer”作了一個生動的對比。
沒有3分鐘的耐性
Livin’ 一曲,在每年4月的國際七人欖球賽中,每次在間場中播放時,4萬人肯定起哄(其餘人已經喝醉了!)。而據上述作者分析,這4分9秒的作品之所以歷久常新,是它以「小節+副歌+結他獨奏+高潮副歌」這似曾相識的類型,先把聽衆包攬入懷,但在3分23秒,卻不落俗套地玩了個變調,跳升音階,高潮突然捲襲,俘虜們就被近1分鐘的狂潮衝至筋疲力竭。
可是,Avicii 所代表的新世代,卻沒有耐性等3分鐘!Z世代追求的是馬上進入高潮副歌,而副歌後的小節也不能太長,副歌還最好不斷在背景重播。Avicii之所以在「成年人」的音樂頒獎禮偶有奬項,是他尚能揉合一些舊有的、約定俗成的音樂元素,其最熱門作品”Waiting for Love”除了副歌極搶耳外,也是句句押韻、又由星期一數到星期天,歌曲能穿越不同的年齡層。
但數據大勢是,由於注意力稀缺,流行歌曲的時段愈來越愈。有數據指由2013至18年,流行曲的長度5年之間下跌8%,而約有6%的歌曲是在2分半鐘之內;同時,約40%歌曲的副歌(小高潮),出現在首15秒內。
所以,要做「注意力生意」,不得不正視稀缺的現象,包括Spotify、iTunes、YouTube、Netflix等的新媒體不斷想方設法地把聽衆的注意力留住,以不用下載就可聽的串流,取代下載或更舊式的CD購買——還有幾個顧客會「勞師動眾」地到零售點買唱片?——各種各樣的播放列表、單曲選聽等,均打破傳統,去中介化,和使消費/消閒/娛樂更具個性化。
音樂人放下身段
但從Page的身上,卻也看到音樂搞手面對殘酷的現實。他反覆強調的,是流行音樂的「可曡加性」(stackability),意思是大家可以把投放在音樂的注意力放至最低,一心多用,同時間幹別的事;流行曲在日常生活上,不會是其他媒介(電影、運動、打機、社交等)的競爭者,而是背景音樂,就像鷄尾酒「氈通寧」(gin tonic),氈是可以襯配各種花款的寧!這放下身段之舉,算是一放到底的吧!
注意力是稀缺的資源,用在下《超級巨星經濟學》的語言來説,「我們」是巨星的裁判官,是各個巨擘所爭奪的流量的控制主體,應好好珍惜我們手上(耳朵、眼睛、舌頭等)的資源。上文藝名為Avicii 的Tim Burgling,就是在注意力爭奪戰中,抵受不住壓力,只29歲就撒手人寰。
娛樂業戰事是否也極為殘酷?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