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琪(Kay)說Fashion Clinic營業至今,已經來到第四年:「以前有自己品牌的服裝店,工作太辛苦了。原來製造衣服,要把用剩的布料棄掉,浪費資源。後來不做品牌,去了挪威生活一年,明白簡約生活是什麼一回事。返回香港,做仍是與服裝有關的『生意』,開了間『診所』,Fashion Clinic。」
舊衣裳 新生命
Kay在大學唸的是紡織,按理該做與時裝有關的行業。開「診所」,還是「時裝診所」(Fashion Clinic)。「那是什麼來的?」忍不住問Kay:「衣服也會生病,要看醫生?」她回應:「是把舊衣裳改頭換面,讓它有新面貌,貼近潮流。衣服過時,不合穿,又或者這件衣服上一代人穿過的,很老土。經修改後,年輕人穿起來,很有個性呢。」
Kay起初把住所當作診所:「在家裏車衫,雖然家人對我十分包容,把客廳變成『工廠』,他們也不介意。但家庭手工業造成大家諸多不方便,我還是過意不去的。結果我把『診所』搬了出來。大家都鬆一口氣。」
Kay說:「今天有環保意識,知道不應浪費地球資源,母親對我影響深遠。她在教育、醫療方面,貢獻良多。我投身服裝行業,也該做點什麼。如今大家都愛說sustainable(可持續發展),我這間Fashion Clinic,真的可以做得到呢。」
「我們的工作:用心去設計,re-design一件看似過時的服裝。你知道麼,香港每1分鐘,就有1000件t-shirt(仍然可穿用)或類似的衣物拋棄。這真是浪費。」
可持續 不浪費
Re-design服裝需要心思、時間。Kay說現時有三位全職員工幫手:「我們也有part time helpers。杯水車薪,當然無法處理大量改裝工作。所以我也出席講座,向大眾講解Fashion Clinic工作,我們的信念。」
幾年下來,Kay與她的團隊做出成績來。
“Our strategy is to work with high end international fashion retailers.”
Kay知道單憑「修修補補」,時裝診所只能幫少數人改改他/她們的過時服裝,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效用。Fashion Clinic工作已得到不少大公司(批發及零售)的認同:「他們贊同可持續發展,就是不要浪費。Sustainability不再是一句口號。」
後記
Kay說簡單生活該由自己做起:「看看自己的衣櫃,已經有足夠的衣服,穿一季,兩季。不去購買不必要買的衣服。」Kay是言行一致。
Kay的衣着貼近潮流:「都是upcycle的服裝,我重新設計的。」這位「車功」了得的診所負責人說”Happy with I am doing”,生活對Kay來說,沒有欠缺了。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