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報章和電子傳媒有不少海外地產的廣告,其中以英國和加拿大最多,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在《明報》撰文認為,這反映了過去一年,多了港人申請移民,「如果港人對外國物業沒有需求,哪會有這麼多外國樓盤廣告?」他反問。
回歸後最多港人移民的一年
他引述《明報》的報道,指今年1月31日到3月,共有3.4 萬港人持BNO 申請移民(作為入籍途徑),簽證批出的有5600個。移民實情雖然有待確定,但過去一年,多了港人申請移民是不爭的事實,以「移民潮」來形容也不為過。
周永新又指出,香港居民中,約有50 、60萬人持有外國護照或居留權,他們可以隨時離開香港到外國定居,所以他們走了,也不算是移民。其次,港人到外地旅遊多不用簽證,可以隨時以遊客身分到外地,入境後才申請長期居留,最終能否成為移民,視乎當地的要求和限制。所以,「現在把離開的港人歸類為移民,實在太早了」。
另外,每年都有幾萬名港人子女到外國讀書,他們畢業後會否申請在外國工作和居留,也難有統計數字。因此,這次「移民潮」最終有多少港人離去,無法預計。
回歸前的移民潮是怎麼一回事
有意見認為,今次移民潮離開的港人,他們最終會後悔,因為他們不會找到一處比香港更好的地方,還引用回歸前的移民潮作為例子——當日離開的港人,很多不是離開後又回流香港嗎?周永新認為,「講這些話的人,其實並不了解回歸前的移民情况」。
回歸前的移民潮是怎麼一回事?周永新表示,30多年前,他曾撰文表示,當年港人移民的原因不一而足,「但如果說是怕在1997年後,特區政府不再容讓香港居民自由出入,相信很多人都會同意」。他又說過,「移民潮所以形成,主要是香港人對中國政府過去和現在的政策缺乏信心,因此要解決問題,必須先把中國建設好,並落實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政策,而增加香港和內地彼此的了解也會有幫助。」此外,(香港)政府也必須維繫市民對香港的信心,「而關鍵是他們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並培養他們對香港這個地方多一點感情」。
80年代到90年代的港人移民潮與今次「移民潮」相比,周永新認為最少有3處不同的地方:
不同緣由的兩次移民潮
一、上次移民潮,是港人對將要發生的事沒有信心,因為「一國兩制」沒有先例,實踐起來如果出現問題,後果無人能夠預測。
今次「移民潮」,是港人對已經發生的事有所恐懼;《港區國安法》立法後,過去一年,港人感覺他們的生活,多個層面都受到影響,難免懷疑:《基本法》的承諾是否真的50年不變?
二、上次移民潮,港人求的是「買個保險」,因此很多並非真正想移居外地的人,不少拿了居留權就回港。
今次「移民潮」,目的並非為了「買個保險」,而是離開一個他們相信自己和家人無法生活下去的地方。
三、上次移民潮,是港人覺得大陸的經濟大幅落後於香港,回歸後香港不但不能獨善其身,且會因大陸的因素而走下坡。換言之,兩地經濟的差距,是港人移民的重要考慮。
但今次「移民潮」,移居外國的港人,是擔心港人日後不再有言論、集會、結社、出入境等自由,自己的人身安全也不再受到法律保護。
原載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