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大規模揚帆起航、出海弄潮,已有近20年歷史,近年來正面臨着愈發複雜和多變的國際環境。海外併購市場在2020年下半年雖有所復甦,然而跨入2021年以來,受到新冠疫情尚未完全得到控制、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海外併購的交易機會與挑戰並存。本文梳理中國企業海外併購面臨的國際監管環境挑戰,據此提出應對策略並探析未來機遇。
國際監管政策相繼收緊
近年來,國際監管環境複雜多變,海外國家不斷收緊的投資政策和制度,已然成為制約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主要挑戰。未來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將繼續測試涉及國家安全的新領域,評估網絡安全、關鍵技術和關鍵供應鏈不斷演變的威脅,筆者將透過美國等國家或組織投資政策分析中國海外併購面臨的挑戰。
美國
奧巴馬政府執政後期,美國對北京利用工業政策和外國投資來推進其戰略布局的擔心就已經開始,及至拜登政府任期開始,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緊張局勢,並未顯示緩解跡象。拜登政府的高級官員將中國標記為美國「最大的長期安全威脅」,總統本人還下令緊急審查關鍵的供應鏈,以減少美國對其地緣政治競爭對手的依賴。至於監管層面,美國國會以經濟和政治安全為由,授予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持續擴大的職權範圍,其為中國企業併購美國企業的主要監管機構。
歐盟
近年來,中資企業積極在歐盟主要成員國投資,不少海外併購項目相繼落地,例如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集團股權,中國化工收購意大利輪胎製造商倍耐力等。
隨着歐盟在全球舞台上日趨獨立,加之拜登致力於與美國傳統盟友建立更緊密的合作,美國、歐盟和英國之間對中國實施的協調制裁增加了未來海外併購的難度,近期歐盟暫停中歐投資協定的決定,也為中資企業在歐盟的交易帶來影響。
英國
傳統上,英國一向是全球對外國投資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近年來政府表現出對收購帶來的國家安全問題表示擔憂。一方面,英國於2020年11月發布了《國家安全和投資法案》加大審核海外投資力度,法案規定對「敏感」行業的交易會進行國家安全檢查,並追溯適用於已簽署但在該日期尚未完成的任何交易的權力。
另一方面,由於英國脫歐及新冠肺炎疫情對英國經濟的衝擊,英國仍需外國投資來促進本地經濟。綜合來看,英國外商投資在監管層面力爭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德國
德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進一步收緊外國投資,並加強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審查能力,包括將觸發強制性申報的類別數量從11個增加到27個,增加的類別主要涉及關鍵技術和關鍵投入;在國防部門,涉及受出口管制或基於秘密IP權利的商品交易將需要強制性通知。
此外,德國還擴大了審查範圍,包括投資者通過董事會席位,否決權或知情權獲得其他影響力手段,或者不同國家投資者的平行投資共同超過相關閾值,將來的收購也可能會受到外國投資管制。
西班牙
2020年3月,西班牙政府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批准了外國投資立法,該法律追溯適用於在修訂規則尚未生效之前簽訂的具有協議的交易,這也意味着如今對西班牙進行外商直接投資,首先必須獲得西班牙政府的行政審批。
意大利
香港交易所宣布對倫敦證券交易所(包括意大利交易所集團)進行敵意收購後,意大利政府迅速批准了新措施,賦予其使用特殊權力保護米蘭交易所,使其免受任何不需要的外國投資的權利。這些更改措施在幾天之內就被採納,並且幾乎立即生效。
多措並舉降風險添勝算
當前環境下,監管干預仍是海外併購交易失敗的主要原因,若要成功,則應多措並舉緩解風險。首先,對交易對手國家或地域的監管政策和瞬息萬變的世界格局,應時刻保持高度敏感並深入了解,只有及時、準確掌握訊息,方可規避風險,促使交易成功。
其次,在交易前及項目初期着重評估監管風險,大環境為併購項目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各方在協議預備簽署階段,在保證各方權益下,調動相關方參與協議商定的積極性,並允許合同具靈活條款,同時注意在交易過程中保持對監管環境作持續監控。
與此同時,增加備選方案和及時評估備選方案也十分重要。項目方應做場景分析,評估各種主要場景下的備選方案,以此來應對突發監管風險、不可預見的延遲和費用。此外,與有豐富海外併購經驗的國際頂尖投資銀行和律師事務所合作,嘗試將風險降至最低。儘管多國都在收緊外國投資條例,但中國企業海外「走出去」迎來的機遇同樣不容忽視。
地域投資協議不受影響 醫療跨境投資保持熱度
在地域方面,雖然歐盟暫停中歐投資協定,律師界普遍認為歐洲國家與中國簽署的雙邊投資協議將不受此影響,因為大多數歐洲國家已經與中國簽署了單獨的雙邊投資協議,所以中國海外併購在歐洲國家的項目依然機遇不少。
就行業方面而言,未來仍有各國都關心且希望共同推動的領域,例如醫療大健康和氣候變化等。醫療行業的跨境投資保持熱度,如上海萊士收購美國體外診所企業GDS,邁瑞醫療收購芬蘭醫療器械公司Hytest Invest Oy;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碳中和、氫能領域也有爆發趨勢,頭部企業如國鴻氫能、飛馳科技等,受到日本、加拿大等海外國家企業的關注。因此,此類需要國際合作的優先事項,或許會反向推動更多的跨境投資和併購機會。
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筆者相信未來海外併購環境會逐漸寬鬆,不同經濟體之間的合作也會日益密切,全球經濟將隨之迎來更加蓬勃的發展。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