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亞建立和解學

——論對日關係新思維(七)

2015年5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歡迎日本3,000人訪華團的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講話說,中日雙方應該本着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共促和平發展,共謀世代友好,共創兩國發展的美好未來,為亞洲和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法德和俄德的和解啟示我們,在東亞應當建立一門和解學。
 
初步設想,和解學的內容應包括以下三個部分。希望有志之士共同討論,豐富內容。
 

和平——不是謀略手段

 
一是和平。國家之間,應徹底摒除用武力作為解決衝突的手段。
 
2015年3月29日,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演講時說:「人類和平與發展的事業是崇高的事業」,「任何國家試圖通過武力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最終都是要失敗的。」「要摒棄零和遊戲、你輸我贏的舊思維,樹立雙贏、共贏的新理念。」這是和解學的指導思想。
 
正如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論述的,和平是最高的價值和目標,應當追求永久和平。我們看到,在世界史上,不同國家曾經把和平當作一種謀略手段。比如,有的國家口裏高喊和平實際上準備動武,有的國家提議和平是為了獲得喘息時間解決內部危機,有的國家主張和平是為了實現有利於自身安全的「戰略平衡」,有的則是為了從別國獲得技術和資金,甚至只是為了拉攏某個國家反對另一個國家。這些做法是把和平當作謀略,而不是尊崇為價值。如果兩眼被謀略遮住,把謀略視為國家行為第一要義,那就沒有永久和平可言。
 

反思——民族主義的陷阱

 
二是反思。2014年以來,國際學術界出現了研討一戰和二戰的熱潮。很多學者指出,民族主義狂熱在一戰和二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戰以後,西歐國家就民族主義問題進行反思,提出了以理性約束民族主義。歐盟的誕生正是這一反思的成果。有學者指出,東亞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晚於歐洲,當前東亞國家進入了民族主義勃興期。對於東亞各國來說,由於調動民族主義資源能夠增加統治合法性,增強民族凝聚力,所以統治集團利用民族主義鞏固權力基礎,擴大政治能量,成為普遍現象。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有敵人存在」,能夠在國民當中產生凝聚力。特別是對於一個新生國家來說,「需要朋友,更需要敵人」,因為有了對立面,才能感覺自己存在的價值。尼采這些話,是一個誘人的陷阱。東亞國家應當反思民族主義,避免落入這個陷阱。
 
日本是二戰的加害國,理應進行深刻反思。反思是一個痛苦和艱難的過程,加害國的誠懇反思,對於營造國際和平不可或缺。上文提到,二戰結束以來,日本政府和民眾對於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責任是有反思的。2007年4月,溫家寶代表中國政府在日本國會發表講話,對以「村山談話」為代表的日本政府的反思,給予較高評價。《朝日新聞》2015年4月的民意調查說,日本各界民眾認為「村山談話」是「妥當」的佔74%,認為是「不妥當」的占13%。這說明日本社會也是有反思的。
 
最近,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發表談話說,日本應當反覆地向中韓等受害國道歉。道歉並不丟人,日本過去侵略他國是事實。村上春樹提倡的態度,值得安倍政府思考。
 

寬容——美德之王、和解之母

 
三是寬容。默克爾就歷史問題在日本發表的演講內容包括兩個要點:一是正視歷史,二是寬容態度。後者指的是法國等國家在二戰之後對德國採取了寬容態度。默克爾說:「如果沒有我們鄰居的大度姿態,和解無法達成。」
 
事實正是如此。2009年,法國總統薩科齊在「停戰紀念日」講話中說:「戰爭對於雙方來說同樣糟糕,就在法國的孤兒和寡婦們為自己的父親和丈夫流淚的時候,德國的孤兒和寡婦們也在做同樣的事情。」這是法國寬容態度的表現之一。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紫羅蘭把香氣留在踩扁它的腳踝上。」這是對寬容生動的解釋。寬容是美德之王。一個人擁有一顆寬容的心,能減少焦慮和壓力,寬容者的心將會得到解脫。一個國家擁有寬容的態度,能夠體現國家的氣度、胸襟和魄力,是自信和擁有力量的表現。
 
歷史教訓在於,一戰之後,法國等戰勝國對戰敗國德國過於苛刻,結果事與願違,反倒激起德國民眾的復仇願望,為希特勒上台發動二戰提供了契機。二戰之後,歐洲吸取了沉痛教訓,法國一開始就向德國伸出和解之手,並通過多種機制和條約根除了民族仇恨,開啟了歐洲一體化的道路。事實表明,寬容是和解之母。這一點,值得我們中國民眾深思。
 

莫給戰史絆腳 共謀世代友好

 
自2014年11月到2015年4月的5個月內,習近平與安倍舉行了兩次會晤,商談改善兩國關係,東亞各國民眾感到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與此同時,兩國在海洋事務、安全、經貿、文化、旅遊、環保、自貿區談判等各方面恢復交往,中日關係再次進入「破冰」期。2015年中國將首次舉辦抗戰勝利閱兵式。眾所周知,俄羅斯曾多次舉辦紀念二戰勝利閱兵式,但是並未影響俄德和解的進程。當代中日關係複雜曲折,正如中國古代詩人柳宗元的詩句:「江流曲似九迴腸。」但是,和解畢竟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目前中國要考慮的問題,除了敦促日本領導人反思歷史之外,還有整個東亞的戰略以及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問題。後者更帶有全局性和長遠性。最近網上有議論說,形勢正在變化,隨着美國「重返亞洲」和美日強化軍事同盟,新的「東西方冷戰」正在形成,有些人也趁機散布戰爭言論。中國對此雖然不能完全放鬆警惕,但是更主要的精力和努力方向,應該是順應世界潮流,營造東亞地區和平框架。
 
就中日關係來說,開發中日和解的2000年歷史資源,盡量降低兩國敵意,避免擦槍走火,減少周邊外交梗阻,走向中日互惠雙贏,是符合兩國民心以及東亞各國需求的明智之舉。中日兩國合則兩利,鬥則兩傷。應該看到日本朝野上下強烈希望和中國改善關係。比如,日本明仁天皇2015年以來兩次發表談話,要求正確地反思戰爭歷史。55歲的皇太子也在2015年2月發表談話,要求國民以謙虛的態度回顧過去的歷史。習近平在最近5個月內兩次會晤安倍,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全局性考量,應該支持。中國應該向日本積極釋放善意。
 
過去兩國沒有外交關係的時候,毛澤東、周恩來還一再想辦法促使中日接近,今天我們更不必被歷史問題絆住腳。我們希望,在和平、反思與寬容的原則下,通過政府和民間兩個渠道持續努力,兩國逐漸實現和解。這是我現在再度撰文闡述對日新思維的目的,也是我們現在紀念二戰結束70周年應該得出的結論。
 
2015年5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歡迎日本3,000人訪華團的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講話說,中日雙方應該本着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共促和平發展,共謀世代友好,共創兩國發展的美好未來,為亞洲和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習近平特別強調了兩國民間交流,希望兩國各界人士投身中日友好事業,發展友誼。這給我們增添了信心和希望。
 
(全文完)
 
原文刊於《領導者》雜誌總第64期,2015年6月,經作者授權轉載。
 
 

馬立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