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

范仲淹的「憂」,把儒家的「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再推展一步,窮和達都心懷天下,關懷蒼生!

五一勞動節,我參加了一個線上線下同步舉辦的「生命儒學」講座,講者是我在法住機構的同學陳志宣博士,難得的是,他比我年輕20歲,但已對中國文化有很深入的了解。他可說是霍韜晦老師的得意門生,學養和品行均令人欣賞!

范相剛直  寵辱不驚

志宣的分享是精彩的,特別是他剖釋范仲淹一生對進退的拿捏。范仲淹27歲開始入仕,至64歲去世,在官場有30多年之久。初年他當地方官,後任中央高職,官至副宰相。50歲,他又曾帶兵力抗西夏入侵,「出將入相」,和南宋的文天祥、明朝的王陽明和清朝的曾國藩一般,證明文人也可帶兵作戰,建功立業。但范仲淹性格剛直,做事有立場,「有為有所不為」和敢於堅持,能做到寵辱不驚,堅定不移。雖然他一生先後三次被貶官,也無損他受朝廷的重用,人民的愛戴。

范仲淹也是一位文學家,晚年為朋友滕子京所寫的《岳陽樓記》千古傳頌。我唸中學時,它是中四中文科的其中一篇學習文章,也是會考的範圍。但因時代變遷,新高中的中文科課程曾一度取消「指定範文」,幸好知錯能改,3年前重設12篇作為範文,《岳陽樓記》當然入選。我認為此文不單是中學生的必讀經典散文,大眾也應讀一讀,以了解古人的偉大胸襟!

范仲淹是一個非常勤學,少懷大志的人。父親在范仲淹2歲時便離世,後母改嫁姓朱的繼父,之後范仲淹便要改姓朱,姓朱名說。直至29歲,他才決定回復范姓,並自己取名「仲淹」,原因可能是他非常仰慕隋朝的大儒王通,王通的字就是仲淹。王通的學問冠絕隋朝,有「孔子第二」的美譽。又如香港的饒宗頤先生,他父親饒鍔就是很仰慕北宋周敦頤的品格和學問,把兒子取名「敦頤」。

立志良相  屢捲風波

志當存高遠。范仲淹16歲時已立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志在四方,心懷天下。他寒窗苦讀十多年,專心致志,日以繼夜,有「斷虀畫粥」的典故。21歲開始在醴泉寺苦讀5年,連睡覺時也不換衣服,結果在27歲,已科舉中榜,初入仕任廣德軍司理參軍,當上一個地方的官員。

後來,范仲淹調任山東的大理寺丞,明瞭民間疾苦,時常為民請命。他曾建議增建堤霸防洪,後被人稱為「范公堤」。另外,他亦曾調任應天府,當校長之職,提攜了宋初三先生之一──孫明復。

仁宗知道范仲俺的才幹,在范氏55歲時提升他為參知政事。(Wikimedia Commons)
仁宗知道范仲俺的才幹,在范氏55歲時提升他為參知政事。(Wikimedia Commons)

41歲那年,范仲淹已有機會出任朝廷官員,曾因反對劉太后聽政多年,未肯還政於24歲的仁宗被貶官。因范仲淹常常仗義執言,4年後又捲入仁宗「廢郭皇后」的風波。當范仲淹52歲時,西夏入侵,朝廷派他去迎戰,他採用「堅壁清野」的策略,迅速阻止了西夏兵的侵略,三年後夏只好要求議和。

范仲俺少年立志為良相,他的遠大抱負,終於在他55歲時實現。仁宗知道范仲俺的才幹,提升他為參知政事,即副宰相,由他推行了「慶曆變法」,提出「十事疏」,可惜變法只推行了一年,便因朝臣的反對而擱置了。

岳陽樓記  心繫天下

61歲時,范仲淹寫了千古傳頌的《岳陽樓記》,抒發他心繫天下的情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進亦憂時,退亦憂。」很多人會問,范仲俺已貴為高官,究竟他憂什麼事呢?答案是憂國憂民。他繼承了孔子「憂道不憂貧」的精神,也繼承了《周易》所提倡的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時刻都不敢有所鬆懈。

范仲淹的「憂」,把儒家的「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再推展一步,窮和達都心懷天下,關懷蒼生!

張載(張橫渠)年少時,曾問學於范,范要他學習《中庸》,及後張載成為「關學派」的理學家。張載的「橫渠四句」,便是深受范的影響,還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是一脈相承范仲淹的精神!

儒家的悲天憫人的精神,在《論語》、《孟子》、《中庸》、「杜詩」、「韓文」、「范文」、文天祥《過零丁洋》等,一代一代的傳下來,到民國、霍師,再到現在薪火相傳。我十分慶幸,在中四那年,已有接觸《岳陽樓記》,知道歷史上曾有過這麼偉大的人物:顏真卿、文天祥、于謙、袁崇煥、方孝孺、譚嗣同……前赴後繼,文臣武將,賢臣名將,籍籍無名的英雄都真實地展現他們的無私奉獻,錚錚鐵骨!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