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有根,水有源。」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家庭、明倫行孝、慎終追遠。中國人重視孝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3000年前的帝舜就是一個大孝子。屢次被繼母和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迫害,甚至下毒手,他也不生敵意,不做報復。舜之後成為一位愛民如子的領袖。
以農立國 以家為本
不單是傳說時代的聖王,西漢初的漢文帝劉恆也是以孝聞名於世,「二十四孝」中有他為母嘗藥的故事。漢代皇帝的諡號都加上「孝」字,可知「孝」在最早期的中國是何等受到重視。漢朝時,因尚未有如科舉制度成熟的選仕方法,而是用「舉孝廉」的形式,在各地推薦孝子任官,這些人的品格高尚,都會是忠誠和廉潔奉公的人。
中國以農立國、以家為本,重視家庭的團結,所以有「家和萬事興」、「上陣不離父子兵」、「打死不離親兄弟」等諺語,孝和悌是中國人的重要品德,核心價值!自己的家庭外,還會團結同族親戚,因此一個同姓家族會共建一個家祠,以拜祭先祖,凝聚家族,族人彼此相熟,互相幫助!在香港,新界仍有不少圍村,最大的五大族群,散居在元朗、上水、粉嶺等地。
香港上一代的家庭,每家每戶仍多會設有祖先神枱。每當過時過節,人們都會拜祖先,以示緬懷過去及祖先們的努力和奮鬥,使自己能安居樂業,過着安穩幸福的生活。諺語有句話説得好,「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就是教我們要「飲水思源」,感恩圖報!
慎終追遠 及時行孝
中國人的文化傳統是念舊,懂得慎終追遠,「施恩莫望報」但「得人恩惠千年記」,可況是生我養我育我的父母?父母之恩千丈,在生時要行孝,使父母安心;老時享其清福;父母去世後,也會惦念他們,春秋二祭,聊表心意!
每年的4月初都是清明時節,這些日子每多春雨,天色灰濛濛的,讓人有點傷感,令人懷念住日之情。
而5月及6月是西方的母親節和父親節。不過,我覺得不應該只是為母親送上一束康乃馨或一份小禮物,或為父親訂一席自助餐或一起上酒樓喝早茶,而是應該有具體的行為!
行孝其實很容易,不必鋪張地吃喝玩樂。兒童及青少年人只要做以下的小事便可:能夠自動自覺做功課和溫習是孝,能夠自律自理,主動執拾好自己的物品,分擔部分家務也是孝。除此之外,還要戒除不良的習慣,如沉迷打遊戲機、上社交網站,亦是孝;和兄弟姊妹和睦相處是孝;愛惜身體、愛惜光陰是孝;不使父母牽掛和擔心是孝;記得父母的生日,送上一些小禮物,聊表孝心都是孝。
孝是自自然然的事,無需刻意做作!父母都是自己最需要感謝的人,沒有他們,便沒有你的一切。由生下你的那一刻開始便休戚與共,甚至是從媽媽懷孕的那一刻算起,「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犠牲自己的自由、自己的美貌、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健康、自己的福祉,一切以你為先。這就是偉大的母親,最真摯的愛!
孝的對象不單是父親和母親,也應包括再上一代,甚至兩代。人生的健康壽夭難料,行孝要及時,避免「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