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高堂百歲雙壽的晚宴中,我發現73歲的我竟是全桌最年輕的一個,人真是愈來愈長壽。看來學者預測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有一半可以活到100歲是真的。若是這樣,我們得好好重新規劃人生,因為65歲退休後,還有35年可活,若不願成為別人負擔,就得照顧好身體,尤其牙齒和眼睛。
品格仍是評量準繩
以後也不必逼孩子考100分,因為考100分也不能保證他的前途,未來的世界變化太快,誰也說不準。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社會對品德的要求,因為品德是根,根爛的樹一定會倒。
最近國內外都有政治人物因緋聞而下台,可見不論中外,品格一直是社會評量一個人的準繩。品格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德性。神經發展學研究列出了兒童發展各種認知的最佳時間,其中習慣(habitual response)和情緒(emotional control)得從小教。
習慣是6個月就可以開始教,2歲到頂後下降,4歲後曲線平了下來,印證了《顏氏家訓》的「教婦初來,教兒嬰孩」。情緒的控制則是零歲開始,2歲到頂點,2歲半開始下降,5歲時曲線不但平下來而且趨於零,表示5歲以前沒有教好情緒控制,以後就來不及了。
適應力與溝通能力
這跟密西根大學醫學院楚加尼(H. Chugani)教授,在底特律兒童醫院掃瞄受虐兒大腦的發現不謀而合,他說情緒的窗口在5歲左右即關閉。人若活到100歲,教育重心就不在知識而在所謂的4個Q(IQ、EQ、AQ和CQ)。
以前父母很在意的IQ會變成未來找工作的基本條件,而適應力AQ會比IQ重要,因為不管有多聰明,在快速變動下,不適應就淘汰。又因現在是團隊工作,人際關係和溝通能力的EQ(情緒智商)是必需的。
在地球是平的時代,文化智商CQ更是維持和睦的條件。現已有大企業的CEO因用歧視字眼而被開除。歸根究柢,要好好地過一生,品格要堅持。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是退休年齡,以後可能要工作到80歲,但延退的前提是身體要能負荷工作需求,所以健康保健學門以後會是顯學。
不管活到幾歲,身體都要好,理想的是像北歐國家,臥床兩周便走人。長命百歲的臥床是禍不是福,每天動一動吧!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