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恩仇錄》是一個傳奇。貴為金庸的首部武俠小説,《書劍恩仇錄》還是無缐電視翡翠台第一部改編金庸小説的長劇。當年,出動了全台小生、花旦的大製作,捧紅了鄭少秋、汪明荃,奠定了兩人在電視圈的一哥一姐地位,更出現爭唱主題曲事件:開場播鄭少秋唱的版本,結尾播羅文唱的版本。
1976年正值電視劇的黃金時代,升斗市民到七時就開飯看電視劇。無缐、麗的、佳藝三台鼎立,各有佳作,亦各有捧場客。這個時代是筆者的少年時代,印象最深刻。
源於1955年《新晚報》的一個副刊專欄,《書劍恩仇錄》足足連載了一年半左右,後來出版為四冊二十回的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能在香港大行其道,實有賴一場世紀武鬥:1954年的香港,吳家太極的吳公儀和白鶴派的陳克夫相約到澳門擺擂台比武,消息一出,引起哄動,市民茶餘飯後紛紛談論此事,迅速成為「城市熱話」。《新晚報》見機不可失,就叫梁羽生寫《龍虎鬥京華》,在副刊連載,反應極佳。及後,金庸也來分一杯羹,寫《書劍恩仇錄》與梁羽生平分春色。
金庸的真名為查良鏞,是浙江寧波人,其故鄉流傳了一個亁隆是漢人的傳説。金庸就此構思了紅花會反清復明的故事。其實,金庸是個「書痴」,熟讀中國歷史和文學,要寫一個長篇的連載故事,就必須有豐富的人物、曲折的情節。金庸仿效《水滸傳》的寫作手法,讓眾多的角色都有各自的特色,讓主角、配角逐一出場。
《書劍恩仇錄》的主缐在江湖、朝廷,人物有真有假:乾隆、福安康等真有其人,陳家洛、霍青桐等卻為虛構。小説的主角是紅花會的一班頭目,十多位當家有男有女,各有自己的武功,大反派是清廷高手張召重。主要角色都有綽號,如四當家「奔雷手」文泰來、「翠羽黃衫」霍青桐、「火手判官」張召重等,看得讀者如痴如醉。
小説的結局寫紅花會一眾頭目豹隱回疆,反清復明當然無疾而終。亁隆本是漢人,只是野史,毫無根據。然而,這段野史卻成就了《書劍恩仇錄》,一個傳奇的開始。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