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1世紀,世界各國都欲透過其教育產業,特別是在改善課程和學與教政策方面,培養學童具有深度學習的能力,清楚自己的學習特性,學甚麼、如何學和怎樣學得更快、更好!
筆者於2003至2008年期間聯同幾位教育工作者開展了一個有關資優學童培植的研究計劃[1],該計劃假設:
學童如果能夠在其學習前期,即是在小四或小五時候,有系統地培育他們的高階思維能力,包括探究、提問與反思、創意思維和使用「後設認知」技巧等以達致深度學習,他們日後的學習表現,一定會比同儕們優勝。
參閱維基百科,“Metacognition”除可翻譯為「後設認知」外,也可稱為「元認知」;而香港中文大學和台灣學者張玉成則以「自明認知」來翻譯該專有名詞,取其「自知之明」之義。“Metacognition”最早是由John Flavell於70年代提出,意謂個人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結果、或與之有關的任何事物的理解(張玉成,2001)。而根據布朗(A.L. Brown)的說法,「後設認知」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歷程的知識和覺察,也指一個人能根據學習結果和回饋而重新組織、監控和修改這些認知歷程的控制能力[2]。
上述的資優學童研究計劃,由2003年開始,在香港兩間小學展開,第一年共收錄了約90名具高能力的學童參加,又一年後,再在其中揀選幾位特別有資優潛能的學員接受抽離訓練。當中除增強高層次思考練習機會外,研究員還把大學的研究法以淺易方式教導學童作平時學習的工具,並以不同探究學習元素,包括自己設計專題、計劃、資料搜集、約見訪問、處理筆記實錄和相關數據,然後與小組一起進行資料整理、討論、分析、綜合和作總結報告等。有關訓練,其實綜合了行動學習與後設認知的思維元素,讓學童親自探索和創造知識,同時提供機會讓學童反思及分享自己的經驗、研究成果。第一期研究計劃用了5年時間去追蹤、研究他們的成長經歷,深入了解他們可以怎樣運用自己的智慧超越局限,如何解決他們在升上中學或以後所遇到的學習困難。
透過觀察、訪談和資料閱讀等方法,小組成員研究了3位在該計劃成長的高階學員,他們來自2間香港的一般資助小學,全部是男生和高能力生,沒有任何智商測試作參考;1位來自小四,9歲;2位來自小五,同屬10歲,3人皆成績優異;他們的家庭背景並不富裕, 2位學員的父親只屬一般僱員,每月有穩定收入,另1位家庭背景比較薄弱,父親失業,母親做工,有申請政府的學童資助計劃。完成第一年的課程後,研究人員為3人做了智力測驗評估,結果分別是138, 135 和130,證明他們3人全部屬於資優及較高能力的學生。
研究員最有興趣知道的是在他們掌握了高階思維特別是「後設認知」的學習技巧後,他們會否學習得更快、更好,能否把「後設認知」的深層思維能力應用於他們的平日學習過程?而最終影響到他們中學後的學業甚至其後的公開考試表現?換句話說,如果學員在入組前期的學業表現與其中學日後的學習表現都能持續向好,而且在進行實驗的研究小組人員介入協助及強化其「後設認知」思維訓練下,都持續地表現卓越,研究人員會把其學習表現歸因與其長期接受「後設認知」思維訓練有密切關係。
作為階段性總結,研究小組在2008年把初步得到的研究成果,在新加坡一個國際資優教育研討會上發表,有關論文[3]分享了該3位研究對象的學習成果,由於該3位學員中,1位是中二生(學員A就讀於香港某官立名校,第一年不太適應,約考全級10名之內,但第二年馬上考取第1名),另2位則讀中三(學員B就讀於九龍某官立名校,成績一直保持全級3-4名之間,曾考得全級第2名;學員C就讀於九龍某間資助中學,前期成績一直保持在全級10名之內,中三則考列全級第1名),3人皆能在該國際研討會上以流利英語向與會者分享他們的學習經歷,並對答如流,所以得到在場人士一致讚賞和表揚。
有關學員A的成長個案:
- 他前期學習的優勢:獨立自主、自律,學習聰敏、記憶能力超強,語言和閱讀能力高,有獨立自主學習能力;
- 他前期學習遇到的問題是:家中小皇帝、自我中心、有情緒問題;頑固、不擅人際關係、不懂自理、不懂解壓;
- 他在計劃中學曉:接納自己與他人的不足,懂得創意思考、能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能應用舊知識並懂得轉化;他善用心智圖作計劃,能持續自我改善,從成功經驗建立成功和自信心,改善社交能力,可以與人合作;
- 他後期學習經驗:在導師指導下,他懂得認清及分析形勢,能觸類旁通及舉一反三、能充分運用自由自主自律的訣竅去自我提升;另外,他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他在學期開始,便已熟讀課程綱要,為自己設定自我期望、讀書大計和成功準則,上課留心聽講,牢記重點,細心觀察老師和同學的狀態及懂得推敲老師心意捕捉考試題目等。後來更是第一屆文憑試的應試高手呢!
有關學員B的成長個案:
- 他前期學習的優勢:熱愛學習、反應敏捷、整天書不離手並博覽群書;非常服從教導、注重紀律、專注和過目不忘;
- 他前期學習遇到的問題是:過於感性、容易焦慮、自我要求高、不敢犯錯、常感壓力、有時覺得自己不夠或不敢深度思考;曾有感寫作能力下滑、怕輸、不敢與人分享,於是擔心、逃避;
- 他在計劃中學曉:進一步提升高層次思維和明辨反思技巧,能與同伴協作行動學習、掌握概念性思考;能把舊知識與生活議題結合並懂轉化及應用、能利用高階思維控制情緒和能針對自己問題作自我反思及改善;
- 他後期學習經驗:進一步自我完善、多從別人身上學習;改善思維技巧及接受導師的輔導,參與朋輩導修協助扶掖新人,勇於嘗試及願意改進;不過他需要建立健康的自我觀,他也需要導師的有效鞭策與支援,他需要更多機會或平台去發揮他的後設認知與反思技巧及擴闊自己的生活接觸面。
有關學員C的成長個案:
- 他前期學習的優勢:聰敏、反應快、吸收知識力高和求知慾強;創意、天馬行空、對學新事物感到亢奮,相信成績可改變命運;主動學習、勤力、自我鼓勵、動力高、為人特別堅毅;
- 他前期學習遇到的問題是:內斂、自卑、自尊感低,但卻自大及自我要求高;常和別人比較,覺得自己永遠不及別人,想超越他人卻常感壓力,有時更覺得自己學得不夠好;
- 他在計劃中學曉:善用心智圖與六何法、融會貫通聚斂性與擴散性思維、高反思技巧、同儕協作與行動學習、經常練習書寫及簡報技巧、爭取每一個學習機會;
- 他後期學習經驗:他需導師為他度身訂造一個個人學習計劃,聚焦訓練他的提問與反思和後設認知技巧,他能夠堅持完成艱苦訓練,願意不斷修訂自己的文稿甚至重頭學習,他更主動為自己設計一個整全的學習計劃並依計劃按部實踐,勇於嘗試及自我完善;後期他成功爭取更多機會或平台去協助師弟妹成長,將自己成功經驗傳承。
出於好奇,筆者在2008年以後,更特別跟進他們的學習表現,嘗試探討他們的公開考試成績表現,甚至大學畢業後的在職發展和工作表現。結果發現:
學員A在新加坡研討會後,發現自己英文的聽講讀寫能力不及他人,於是他決定閉關修鍊,因此他往後一直保持成績優異,年年考獲全級第1名,而且英文成績是全級之冠。在中四時,他提早一年參加末代會考,只選取中、英、數三科作為自我測試實驗,結果該生只摘取了中、數A級和英文B級的成績,令他更認定他必須再加強學習英語的能力。到第二年第一屆文憑試中,他一舉成功取得6科5**(包括中英數及3科選修科)和一科5級(通識科)的佳績,成功進入香港大學修讀BBA和法律雙學位,以一級榮譽畢業並連續5年皆取得獎學金。畢業後在某BIG 4會計師樓工作,用兩年時間取得註冊會計師資格。
學員B從新加坡研討會回來之後,成績繼續卓越,不過臨會考前因個人精神緊張以致影響了情緒,結果經過情緒輔導後,尚幸仍能以7A2B的成績提早一年獲中文大學取錄,修讀Quantitative Finance。畢業後,因受到上帝的呼召,學員B改為修讀神學,為做傳道授業作準備,現在仍然繼續他的博士進修之夢。
學員C回港後,將所有精力應用所學去作行動與反思,所以成績持續攀升,年年以賺取學校獎學金去贏得學校稱許。可惜希望愈大,壓力愈大,導致會考幾乎失手,幸仍取得2A5B2C的成績,在科大修讀BBA,畢業後在BIG 4擔任會計師,亦是僅用了兩年時間便已考取了專業會計師牌照。
有關資優培育計劃由2003年開始至今已有18年,據報當中曾參加有關訓練的學校已過百間,學員人數亦超逾千人。有關學員的成長,如能善用在課程所學的思維技巧,在學習歷程上充分發揮,他們的成就一定不凡。上述3位學員透過思維訓練的介入後,特別借助各種高階思維與後設認知的訓練,讓他們從小就踏上成功的學習之路,如「魚兒大變身」一樣地茁壯成長,各自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有關計劃成功幫助他們從小便掌握到自己的認知歷程的需要,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結果和回饋而重新組織、監控並修改這些認知歷程的控制能力,結果在學業上穩操勝券,無往而不利。直至今天,他們3人皆有回饋社會之心,並樂意扶掖後進,其中2人更成為該計劃的義務導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