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正向心理學大約在1980年代才開始正式發展,所謂「正向」就是打破從前心理學界絕大部份以負面角度去研究人類的心理行為。在1980年代之前,有關焦慮、憂鬱、犯罪、變態等論文與有關快樂、幸福等論文的數目比例為20:1,可見西方心理學以處理負面情緒為主流。幸好後來美國的心理學者Martin Seligman提出一個研究心理學的新方向(Positive Psychology)即轉向研究人的幸福和快樂,建立理論,令人們邁向健康的心理和豐盛的人生。
運用積極心理 正向面對人生
因為正向心理學能以一個更正面的態度去研究人類,不但造福社會,更能預防各種情緒病和負面情緒的出現,故此很快便成為了顯學。世界各地不同的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理論架構,其中最為人熟悉的理論還是正向心理學之父Seligman所提出的六種美德、24種性格特質或品格優勢和「PERMA」邁向正向人生的五大途徑:正向情緒、全情投入、成就感、正向人際關係及人生意義等。除了學校教育外,家長教育也深受正向心理學的影響,例如「正向教養」也大受歡迎,其中尼爾森博士提出「以溫和且堅定的方法」去教出自律、負責、合作和懂得解難的孩子,她的書在美國及各地都很暢銷。時至今日,在世界各地「Positive Psychology」一詞已經成為非常時尚的潮流。
一般而言,Positive 代表正,Negative 代表負。這個用法包括數學上的正數和負數,科學上的正極和負極。而在心理學界也各有不同的翻譯,台灣人一般把Positive Psychology 譯作「積極心理學」,這也是一個正確的翻譯:積極相對於消極,積極令人向上,消極令人下沉;積極讓人成長、喜樂;消極令人停滯不前,擔憂不安。其實人生於世,要面對的問題都難於改變:包括難於改變客觀的環境,人生的際遇,但卻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從而改變自己的情緒,再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最後獲得豐盛的人生和幸福的生活。
人生是由生到死的過程,而人是可以不斷成長的(growth)無論順境逆境,我們都可以從中獲得成長鍛練的機會;「危中有機」,「禍福相依」。我認為正向(Be Positive)和積極(Be Proactive)是兩種最重要的心態,去應對21世紀動盪多變的時代和無常難測的人生。
相對其他學問,正向心理學只是一門新興的心理學,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代的人本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其代表人物是大家都熟悉的馬斯洛(Abraham Maslow)。他提出人類的心理追求共有五個層次,從最低的生存需求,食物和水到最高的層次是自我實現(Self- actualisation),到1980年代有 Martin Seligman、Ellen Langer、Philip Stone等人作出貢獻。但畢竟這心理學理論只有數十年的歷史,理論還在發展中,需要時間去驗證其成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而中國傳統文化早在2500多年前已提出正的思維。孔子提出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君子除了要求自己和發展自己外,也願意幫助別人,建立正確的價值,即所謂「正己正人」,具體的方法是「立心以正」。
儒家思想認為,培養人的成長有八個層次或步驟,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的成長首先是要「格物致知」,即深入觀察外在環境和各種事物的特質和變化,從而了解箇中的道理。其次是「誠意正心」,即深入觀察自己的內心,審視自己的意念是否正確,有沒有邪念惡念,歪理惡意,從而修正不正確的觀念。要做到不自欺欺人,這就和現今的「正向心理學」一樣,使人建立向上和向善的價值觀。君子便可以從修身的個人層次,再擴展到家庭、國家和世界的層次。
常言道:「正人君子」,就是指君子的思想純正,行為正當,所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能做到表裏一致,光明正大,所以受人尊重和愛戴。《中庸》提出「慎獨」的要求,即是好的行為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出於道德的自覺。我們可以說是真君子,不是偽君子!孔子又說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要做一個真正有影響力的人,一定要先修鍊自己,晉德修業,德才兼備,才可以做到「近者悅,遠者來」。君子行的是正道,做的是正義的事,所以內心會產生一股浩然正氣。
君子做事「天下為公」,不為自己的利益,而是以大眾的利益為出發點,《論語》〈為政篇〉:「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儒家對「正」的觀念至為重要。「樹正何愁月影斜?」只要做事公平公正,就不怕別人的誤解或惡意的批評。儒家思想也重視「正名」和「正位」;所謂「名正不則言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所以強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做事要合情合理,不可僭越和濫權。不過,君子是願意承擔的,正如孔子所說的「當仁不讓」和孟子說的「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以人為本 積極向善
「正」和「直」都是中國最核心的價值。人之所以為人,因為懂得長期站立。「立」字的意思就是人站在地上;如果要立得穩就要立得正。正字屬止部,是停止的意思。正字上面有一畫代表一片天,下面也有一畫代表一塊地,表示人要頂天立地,就要思想純正。正的同義詞是直,正直經常一起同用。而直心就是「德」字的古字,上直下心;做事出於真誠就是德。德又通「得」,即成功和獲得的意思。
《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中國傳統做人的三大綱領:首先是發揚自己生命內已有的良善德行,然後親愛別人,最後是直到最善的境界。即如Maslow所提的self-actualisation和Seligman所提的PERMA。中國文化一開始已經是「以人為本」(Humanistic)和積極正向(Positive)的呢!喜見今天西方的心理學走回「人性本善」的方向發展!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