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將於2月24日(下周三)公布,今年的「糖」會怎樣派,連日來坊間已有不少揣測和建議。《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該報「林行止專欄」主張派「糖」解決民困,同時指出經濟學大宗師佛利民主張的「做生意唯一目的在為股東賺錢」,已經「過時」;生意人應善待員工「以私濟公」!
制訂政策切忌墨守繩規
他認為,公共政策貴在適時。即是說,政策制訂者不能墨守繩規,以同一套理論,作為決策及論述的指針。
林行止憶起1970年9月12日,《紐時雜誌》發表過一篇特稿〈一項佛利民教誨:企業的唯一社會責任是盈利增長〉(”A Friedman doctrine–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自此成為不少生意人的「座右銘」。70年代以還數十年,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經濟大興、生意人財源廣進,肯定與佛利民的「訓導」有關──最低限度,貪婪無厭盤滿缽滿的商賈因此心安理得。
他認為,佛利民這種論說的理由十分簡單,即「企業管理人」不過是企業主的代理人,企業主投資做生意,不外為了賺錢,代理人能夠「滿足東家的訴求」才算稱職,因此,任何可能導致股東利益受損的決策都要不得,比如:嚴苛的環保立法、為了「益街坊」而拒不加價、為「扶貧」而僱請過多員工,均有損企業利潤,因此要設法令其不會出現。為達此目標,商界有人進入行政局、立法局,或聘請公關公司游說政客不要立法規管營商自由。
林行止指出,戰後經濟起飛,佛利民這種「訓示」,具體可行,極之有效,而他之所以很快成為受企業界膜拜的一代宗師,深層原因就在於此。可是,在「佛利民教誨」提出後3、40年,因商賈只知賺錢無視社會責任,出現了很多「眾所周知」的問題,例如環境惡化、財富分配極不平均,便是如今大家天天面對、亦是令社會躁動不安的老大難,已醒覺的老百姓對企業有訴求,看似不符經濟原理卻有實際社會需要,因此政府和學界不能漠然視之。
事實上,以奉「股東優先」為圭臬的自由社會,為了紓緩非利益階層的不滿,這些年來莫不在稅率和福利上動腦筋,提高稅入增加福利,令基層生活好過一點,藉以紓緩大眾的怨氣,是大多國家採納的策略;另一方面,不少商業巨賈都撥出巨款做些有益世人而政府力有未及的事。然而,這類善舉畢竟是屬極少數。
應續派「糖」紓民困
2019年美國「商界圓桌(會議)」召開「商業目的重新定位」會議,達成「股東不應享有優勢」的決議,因為僱員、顧客、供應商、社區和股東的利益都應受照顧,一句話,具代表性商界組織此一決定,等於宣布佛利民的「做生意的唯一目的在為股東牟取最大利潤」,已經「完成歷史任務」。
林行止希望,本港商界亦應微調「賺錢是唯一目標」的「教誨」,因為令股東以外的「持份者」可在盈利增長中受惠,已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下周三將公布,林行止不諱言財政司司長年年「公演」一場「結果必然與大眾渴望的訴求背馳的大戲」;但願今年陳司長不必重覆以往,而能在財赤破紀錄創新高的不利條件下,派「糖」解決民困,同時在加直接稅、財富稅、交易稅等有錢人才負擔得起的稅項上動腦筋,他認為,「向富人課稅便能拉近貧富不均」雖是陳腔濫調,卻是讓富裕階級盡點公民義務的最佳辦法!
有人或會說,加徵直接稅項和提高稅率,有錢人會跑光,結果得不償失。林行止承認,「這當然有其道理」,而且這種說法「過去數十年不知重複了多少次,港人早已銘記於心」;然而,他質疑,有錢人會因為一點新稅而離開此地嗎?如果香港仍有商家認同、放心的法治和私有產權一如舊貫般受尊重,加點稅算什麼?還有,「加點直接稅可令港稅向大灣區走近一小步」!因此,財政司司長應有突破「舊思維」的睿智。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