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星期三)
天氣暖和,約有17°C-23°C,晚上有些涼,利馬市區內上望天空,有煙霧,聽說是污染的原因,但是污染從何而來呢?利馬並沒有重工業,秘魯主要是礦產業,特別是銅的產地,其次是農業及遊牧業,似不應該有嚴重污染的問題。今天去參觀總統廣場(亦稱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利馬大主教堂(La Basilica Catedral de Lima)、聖方濟各殿與修道院(Iglesiay 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及聖馬丁廣場(Plaza San Martin),最後是黃金博物館。
除了黃金博物館外,全部在舊城區。總統廣場之命名是因為廣場之東,恰是總統府所在,廣場南邊是市政府,北為大主教堂。廣場四周為歐洲之古典建築所環繞,氣勢不凡,故在1991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廣場側有馬夫駕着馬車可載遊客,環城一周,此外廣場上種滿熱帶樹林,滿眼翠綠及散聚不一的人群,的確是休憩的好場所。
印加化的天主教
秘魯為西班牙人所征服,全國人民信奉天主教,在參觀大主教堂時的感覺到教堂對聖母特別重視;天主教堂向以耶穌為中心,但此處卻是聖母站在祭壇的中央,印地安人稱聖母為「天地之母」,似乎天主教被「印加化」了。另外,俄羅斯及南歐希臘及土耳其之東正教,也將聖母之地位視為中心。在參觀修道院時,有一幅耶穌之「最後晚餐」圖顯得特別有意思,和在義大利米蘭大教堂的一幅十分不同,表現在以下五點:
一、耶穌和十二門徒的晚餐餐桌並非長方形的,而是圓形的;二、出賣耶穌的猶大手指自己,背後有一魔鬼張牙舞爪地站立着;三、繪畫的畫家竟然出現在畫中;四、畫中出現了幾個小孩,圍著圓桌玩耍着;五、畫中竟然出現了一隻狗。
很明顯,「最後晚餐」圖已經「本土化」了。在總統廣場南邊的一條大道,沿着一條名叫尤尼恩街(Jr de la Union)向東步行五個街口便到聖馬丁廣場。這條街是舊城區最繁盛的區域,咖啡室、高級餐室、紀念品店及服裝店,應有盡有,十分熱鬧。聖馬丁廣場以紀念為維護南美洲獨立的聖馬丁將軍而建,中間樹立着將軍的騎馬雕像;四周也是歐洲的古典二三層的白色建築所包圍,像是一個歐洲城市的廣場。
在大主教堂內,掛有畫像描述西班牙探險家St. Fransico Pizzaro率領13個兵士征服及殲滅印加帝國的經過。我覺得在教堂內寫上這一段歷史令人奇怪,亦顯示政治與宗教之不能分割之關係。根據歷史資料,Pizzaro在1532年入侵印加帝國,捕捉及吊死了印加帝國的13任也是最後一任帝王Atahallpa,終止了300年的皇朝,開始了南美洲的殖民歷史。
西班牙人所持之武器,以區區180多兵士竟能殲滅擁有8萬多人軍隊的印加王國,獲勝原因竟然是細菌。西班牙人固然有較精良之武器及通訊系統, 但是他們從歐洲所帶過來的細菌麻疹(Small pox)竟然是致勝的武器;讀史至此,不禁掩卷長嘆了,「歷史進步論」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掩蓋了多少人類的大悲劇。著名地理歷史學家Jared Diamond所著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記載了這個大悲劇。
印加高度文明無法阻止入侵者
下午去參觀黃金博物館。其中所展示的黃金製造首飾及裝飾品,器皿等之多,印加帝國真可以稱為黃金之國,也就是這種貴重金屬,注定了帝國之覆滅之路;其高度文化發展並不能阻止入侵者的擴張。
晚餐去了利馬的中國城,秘魯人口約2700萬左右,華人有300萬,光是利馬有50多間中國食肆,能夠成為中國城,顯華裔人口不算少。反而在巴西,華裔不足40萬人,為何兩國華裔人口相差那麼遠呢?政府政策?接近太平洋?在中國酒樓吃晚飯,有熱湯供應,大感舒服。吃蒸魚、炒菜心、炒螺片及蘆笙等四餸菜上台,多吃了半碗飯。
晚飯後,Lora再問彭氏夫婦會否去納斯卡線坐飛機觀賞,他們再次拒絕,相信是想慳一些錢吧。Lora當然是有些不高興了。這幾天,彭氏夫婦似乎正在吵架,兩方互不理睬,在今朝早餐時,兩人已分坐不同餐桌,是旅遊以來第一次。彭太的行為也乖旦,在聖馬丁廣場遊覽時,竟然行上將軍雕像下的草坪,給Lora喝止,說是不准踐踏的。(後來才知道,彭生在大陸娶了二奶,他們常常吵架亦為此。)
〈南美四國遊〉系列之九
本系列上一篇:〈壯觀的全球最大水壩發電站 Itaipu〉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