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有寫日記的習慣,但是都沒有保留下來,每一年除夕祭祖後,燒金紙時,他會把這一年的日記丟進金爐中燒掉。因為他說寫日記目的是檢討自己:有沒有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為人謀而不忠乎?所牽涉到的都是比較私人的人和事。
一年過後,事過境遷,這些就沒有保留的必要。心若能像雁渡寒潭、風來疏竹,不留影、不留聲就不會有煩惱。他也告訴母親,妯娌間的閒話像水上寫字,不要記在心上。人若做得到每天雲淡風輕,沒有雜念縈繞心頭,日子就會過得飛快,所以他與母親都活到九十高壽。
他也要求我們寫日記,每晚要我們「吾日三省吾身」,但是我們都沒有學到他事過心空的涵養,所以我們的日子常有煩惱。
最近我想把父親生前用的大書桌捐給有用的人,在整理書桌抽屜時,發現一本父親的日記。那是因為他臥病台大醫院,未及過年便過世,所以日記沒有燒掉。父親過世後,母親不准我們動父親的遺物,所以這本日記一直躺在抽屜中過了十幾個年頭。如今看到它,我和妹妹都雙手發抖,不知該不該打開來看,還是遵循父親的慣例,在祭拜後燒掉。我寫信問了在美國的姊妹,最後決定留下給子孫作紀念,因為日記是父親思想的紀錄,它是言教,應該保留。
父母的教誨會根深柢固留在你腦海中
我戰戰兢兢打開日記,第一頁便是父親的親筆字「真正的自由是不想做時,有不做的自由」。我立刻想起小時候他教我們的:人要勤儉,勤能有餘,儉則無缺,有餘無缺就不必向別人開口借貸,就不必低頭委屈自己,求人不如求己,求財不如勤儉,求福不如修身……,這些話就像唱歌一樣,從腦海中不斷地湧出來。
原來父母的教誨是不管你聽不聽,它都會根深柢固留在你的腦海中。神經科學的研究是對的,進入大腦的東西並沒有丟掉,它只是存在長期記憶的某個角落,等待適當的時機來提取。對的線索一來,整串提出,好似端午節開鍋取糉子。
許多話,當年聽了並不了解,我就很想不透為什麼人生要活得這麼辛苦,日子已經過得去了,還要每天起早睡晚、省吃儉用。由於對父親的尊重,我們不敢多問,只能每天照着做,不惹他生氣或失望。
直到現在我退休了,靠着退休金過活了,我才明瞭為什麼年輕時,父親要我們不但努力工作,還要把物質欲望壓到最低,因為只有這樣,老時才有不做不想做的事的自由。
人老了,沒有力氣工作時,如果頭上沒有屋頂,米缸中沒有米,銀行中沒有存款,會心生恐懼,而心安是過日子的基本要件。孔子說老時要「戒之在得」,看到現在很多檯面上的人物晚節不保,背叛他們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就很感謝父親當年的堅持和教誨。現在回頭看,人到晚年,才了解不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有這麼重要!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