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勇教授領導的團隊,近日在《明報》及「港大抗疫最前線」網站刊文,解釋本港預先採購的3款疫苗,其各自的特點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另外,袁教授又領導「病毒及疫苗研究中心」(CVVT),目標是從重要的知識基礎,把具有影響力的研究發現,轉化為實際應用,從而控制和預防傳染病。據《香港大學醫學院新聞》(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edical Faculty News)引述袁國勇指出,病毒及疫苗研究中心成立的首要目標,就是要開發針對新冠病毒、流感及愛滋病等傳染病的創新療法及疫苗。
報道指出,研究人員已研發出一種經基因工程改造的減毒活病毒,令病人在免疫力減弱時也不會受感染;研究人員將進一步深入研究這個方法的可行性。
抗沙士英雄 全力投入抗擊新冠病毒
早在2003年,袁國勇教授在「沙士」(SARS)疫情爆發時,對追查病毒源頭及研發治療方法貢獻良多,被譽為「抗沙士英雄」。今年初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他獲港府委任為防疫專家顧問團成員,全力投入抗疫工作。
近一年來,他多次親身到疫情爆發地點視察,也親身示範如何自行採集樣本,最近更帶領港大團隊研發鼻噴式疫苗,希望早日面世,造福人群。由年初疫情爆發,至現在第四波疫情,袁國勇給香港市民什麼建議?
袁國勇在1月武漢爆發疫情期間到當地考察,之後前往北京匯報。他認為事態嚴峻,肯定有人傳人案例發生,一定要立刻採取各種防控措施。他當時提出兩項建議,一個是要採取嚴厲措施,另一個就是關於濫食和交易野生動物的管控。
他接受本社訪問時曾表示,中國內地自1978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後,經濟逐步起飛,令不少人變得富有,並希望長壽,因而會多吃蛋白質,尤其是動物蛋白質,還會做很多以往不做的事情,例如:進食野生動物及保健食品補身。然而,他指中國對野生動物、街市或藥物的管制都跟不上,因此多年來涉及三聚氰胺、假疫苗、錯疫苗、H5N1、H7N9、沙士等嚴重事故時有發生,以及目前的新冠病毒疫情。
香港難全面封關 隔離措施公平有效
內地爆發疫情,香港出現輸入病例初期,有人提議「封關」,完全斷絕來往。袁國勇表示,香港是一個開放型經濟,若要生存下去,不應禁止民眾進出香港,不通商香港就死定了,所以難以完全「封關」。「你不讓別人來,不讓人出去,香港死定。」現時入境香港的人士,需要隔離14至21天,經測試確認為陰性,才可出來活動,袁國勇覺得十分公平。袁國勇認為,港府在控制與內地的人流來往的時機比較遲緩。初期只限制來自武漢乃至湖北的人流入境,但那時沒有考慮到限制所有內地的人流。香港最早10例確診患者都是從內地過來的輸入個案,之後基本都是本地個案,很明顯是因為部分感染者入境而導致病毒在社區擴散,如果能一早管制入境人流,相信本地傳播會減少一些。
不過,當疫情稍見緩和,港府在6月放寬防疫措施,結果不出14日,疫情立即反彈,單是在7月及8月,已有3000多病例和約70多位長者不幸病逝。儘管政府隨即大幅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每天病例從7月尾最高的149宗回到10至20宗,所付出的人命和經濟代價非常大。袁國勇形容是「慘勝」,但第三波的疫情提供一些線索可以幫助改善防疫措施。首先病毒基因排序顯示,這一波疫情的病毒是由東南亞國家輸入,可能經的士司機和食肆散播到全港18區。因此邊境控制必須做到接近滴水不漏,豁免的人數應盡量減少,所有豁免人士到港後應再接受香港的病毒測試。
減少聚餐勤檢測 自覺追蹤溯源頭
其次,應盡量減少除下口罩一起聚餐或社交暢談的時間。因為超過一半的群組感染,都和食肆、酒吧、卡啦OK等有關,其餘的群組感染在街市、地盤、工人宿舍、老人院等,主要都是在炎熱、少通風、大聲喊叫、和地方淺窄的地方。
第三,市民應該幫助衛生署做好追蹤的工作,例如用手提電話拍下每日曾乘坐的交通工具的車牌、到訪過的食肆的地址和電話、流連超過15分鐘的商舖等。以讓衛生署的職員能用最短時間找到密切接觸者,並能夠用電腦軟件迅速地找出群組感染,及早控制疫症源頭。
第四,必須讓全港18區所有政府門診,隨時派發樣本瓶給任何覺得有需要、或有輕微上呼吸道病徵的市民做病毒測試,所有報告須在一日內完成,以能夠達到早隔離患者,早追蹤接觸者,以及早切斷隱性傳播鏈。只要在未出現大爆發時做足夠的測試,才可避免做複雜且昂貴的全民檢測。
第四波疫情不幸在今年11月出現,政府隨即大幅收緊社交措施。袁國勇相信,過去的防疫經驗可以應付新一波疫情。他預料,市民需要持續抗疫多一段時間。直到新冠病毒疫苗證明安全有效,並大量運到香港,生活才可逐漸回復正常。他呼籲所有康復病人,同其他人在一起的時候要戴好口罩、勤洗手,以免再被感染,同時亦可防止將病毒再次傳給其他人。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