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施政報告》提出多項促進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以及打造大灣區成為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議,其中包括鼓勵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內以科技創業、就業的措施。
可是,根據香港廣東省青年總會有關香港年輕人在大灣區發展的研究報告指出,85%受訪港青關注區內工資水平,77.4%擔心語言障礙,可見不少港青對大灣區創業或就業仍然存疑。
雖然政府在財務上願意施以援手,相繼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計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就業計劃」,但港青對內地營商環境及工作文化並不熟悉,難免會影響他們北上發展的意慾。
《施政報告》第54段建議,在深圳與香港一河之隔的落馬洲河套區推行「一區兩園」,並委派香港科技園公司進駐深圳福田科創園區,承租及管理部分地方,充當「二房東」,協助香港創科企業在港深科技園首批樓宇建立之前提早「登陸」,在大灣區發展。
多從事B2B業務 瞄準灣區港廠
據統計,在2019年香港擁有3184間初創公司,合共僱用12478名員工,估計這些公司必然是「二房東」游說的主要目標,不過,它們在大灣區「人生路不熟」,起步並非那麽容易,尤其是面對「商對客」(B2C)商務,不熟悉內地文化將會舉步為艱。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建議打算於河套區發展的香港初創公司多從事「商對商」(B2B)業務,瞄準在大灣區營業多年的香港工廠為客戶目標,幫助它們提升科技水平,進行再工業化,優化其生產效益。在雙方同聲同氣之下,初創公司提供技術,廠商提供內地市場,兩者協作雙得益彰。
事實上,不少在大灣區的香港工廠亦真有此需求,自上世紀70年代,港商皆以「前舖後廠」商業模式在廣東省營運,不少早年開設的香港工廠雖然今天仍然存在,但由於內地經濟環境蛻變,當地生產市場競爭力與日俱增,再加上新冠疫情,港廠的生意已大不如前,部分甚至面臨倒閉的危機,所以它們應該盡快轉型,而這需求可以為大灣區香港初創公司帶來機遇。
筆者認為,「二房東」在這方面可大派用場,為初創公司鋪橋搭路,聯繫有需要轉型改革的大灣區香港工廠,為兩者拉綫作「紅娘」。
科技園公司當「紅娘」 為初企拉綫
與此同時,筆者進一步建議「二房東」可以多走一步,幫助廠商設計個人化的「方案公開比賽」,把廠商的需求和所遇上的困難作為比賽之問題,公開讓有興趣的初創公司提案,然後廠商從中挑選出最佳的方案執行,促成大灣區香港廠商轉型。
這做法對於一些已數碼化的工廠較為容易,它們可以利用過往的操作數據,透過「二房東」舉辦「駭客松」(Hackathon)比賽,尋找出最佳的大數據分析結果,以及相關轉型方法。
總括而言,筆者認為《2020年施政報告》帶有弦外之音,政府似乎有意對香港科技園公司負以重任,期望它們能深化香港與深圳合作,共建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在這目標之下,公司將任重道遠,絕非只是《施政報告》中寥寥幾句所說的「承租和管理部分地方」那麽簡單。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