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洲一日遊的感受:親子的「善教」與「教善」

在數碼化時代的今天,或許大學的同學已經忘記了「止於至善」是針對「明明德」而言,是要求同學弘揚內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

前些日子,限聚令放寛了,為紓緩抗疫的苦悶,接觸大自然,於是參加了一個東平洲一日團。行程安排在馬料水碼頭集合,乘坐街渡往東平洲。

登船後,船緩緩的開往東平洲。由於很久沒有在海上遨遊了,船開行不久,便到船尾,享受一下清新的海風,看看群山的景色。吐露港的海面平靜得令人身心舒暢,初冬的陽光,給人親善的感覺。站在我身旁的是一對帶着一個約八九歲小孩的年輕夫婦。年輕的爸爸不斷的跟孩子介紹圍繞着吐露港的一些景物八仙嶺、仙姑峰……偶爾問問孩子對這些景物的感覺。孩子也頗聰名,能回應的都回應,不能會回應的便問媽媽。他們一問一答,一問一解的過程,讓我感到這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家。在他們一問一答的過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孩子的媽媽指着遠處的中文大學,跟孩子說:「豐豐,那是你爸爸的母校,中文大學。」

「嘩!很大的校園,爸爸,你在哪個課室上課?」

「爸爸上課的地點,是在山腳,近大學站,叫崇基學院。學院的校訓是『止於至善』。『止於至善』的意思是做到最完美才停止。你可以說出和『善』字有關的成語嗎?」孩子不假思索,便回答了幾個和「善」有關的詞語:樂善好施、為善最樂……最後的一個是「日行一善」。孩子的媽媽聽過他的答案,搭着他的肩頭,問:「你有日行一善嗎?」孩子聽了,說:「我有買過旗,但我沒有機會每天都做一件善事呀!」

孩子的媽媽聽過孩子的回答,豎起了大拇指,跟他說:「你懂得行善,真叻,記着要努力做到最好,『止於至善』呀﹗」

孩子說出他不能「日行一善」的原因是沒有機會日行一善。他的話讓我想起我看過的一本書:《善的教育:日行一善的108種方式》。書中介紹的108種「日行一善」的方式,並不是天天要扶老婆婆過馬路,也不是天天給慈善機構捐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本分。做好本份的「日行一善」項目包括對「父母行善」、對「自己行善」、對「自然行善」、對「朋友行善」。

百善孝為先

船快要到東平洲,大自然的水天一色驅走了團友乘船時睏倦。上岸後,團友沿着海旁從大塘灣沙灘向北走,前往島上的景點。島上的景點如洲尾角、斬頸洲、龍落水等都是紋理清晰的頁岩。色彩斑斕的頁岩順應着多變的海岸地貎,組成獨特的觀光點。團友不斷的拍照留念。小孩更是興奮,在頁岩間尋找海洋生物。一時間「小心跌倒呀。」的話音彼起此落。那一家三口的小孩,也不例外,在水中的岩石間跳來跳去。他爸爸在向他大叫「小心跌倒呀」的同時,加上一句「你跌倒受傷,我和媽媽會很不開心的。」孩子的回應是:「我知道啦,爸爸,這兒很滑,你也要小心呀,你跌倒嫲嫲和爺爺也很不開心的。」好一句「我和媽媽會很不開心的」、「嫲嫲和爺爺也會很不開心的」,這不正正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嗎?「百善孝為先」,孩子這天已「行了一善」了。對於孩子的回應,我即時的感覺,是孩子的爸爸在培育他孩子的過程中,是「善教」,也「教善」。

回程的時候到了,團友登船。船回到馬料水碼頭,團友們到大學站解散,各自回家。在大學站候車期間,崇基的校園讓我觸起「止於至善」這四個字,在數碼化時代的今天,或許大學的同學已經忘記了「止於至善」是針對「明明德」而言,是要求同學弘揚內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善,德之建也」(《國語‧晉語》),可見「教善」對塑造同學正向人格的重要。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李覯《廣潛書》),這句話的意指「一個人是否品行善良就看他受的教育如何,他受的教育如何又應看他的老師的水準如何。」孩子的老師,除了學校的老師外,也包括他們的爸媽。今天我遇見了兩位懂得「善的教育」的爸媽,是我這次遊東平洲的意外收穫。

孩子,就像東平洲的頁岩,蘊藏着不同顏色的礦物,只有經長期風化和海浪不斷的洗濯,才能展現出它美麗的層次,才能因應環境而成為獨特的景點。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