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希煒料拜登續遏制中國 中美仍有合作空間

當選美國總統的拜登近日接受訪問談到對中國政策,表示希望與盟友立場一致,並爭取民主、共和兩黨就產業政策達成共識,確保優先投資美國。香港大學經濟學教授鄧希煒分析說,拜登上台後不會改變兩黨「圍堵中國」策略。

當選美國總統的拜登近日接受《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的電話訪問,談了一個小時,其中談到對中國政策基本有兩點:

1. 美國將與亞歐「傳統盟友」進行磋商,希望在對華政策上與每個盟友立場一致,且認為在總統任期的頭幾周,讓美國與盟友立場一致是「首要任務」。「目標是推行真正能在遏制中國的惡性行為上取得進展的貿易政策」,這些「惡性行為」包括「竊取知識產權、傾銷產品、非法企業補貼」和「強迫美國企業向其中國同行進行技術轉讓」。

2. 民主、共和兩黨須就產業政策達成共識,確保優先投資美國,在一些領域如能源、生物科技、先進材料和人工智能等,政府要進行大規模的研究投入,同時在對美國國內、對美國的工人,以及對美國的教育「作出重大投資之前」,「不打算與任何人簽署任何新的貿易協定」。

拜登:不會立即改變向華徵收關稅

拜登對弗里德曼表示,他不會立即對中國採取行動,推翻特朗普對中國出口美國的近半產品徵收25%關稅的決定,或者撤銷特朗普與華簽署的首階段貿易協定──要求北京在2020至2021年度額外購買約2000億美元的產品和服務──但指中國的履行速度明顯滯後。

拜登認為,與中國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制衡」,在他看來,美國還沒有做到這一點。他相信,獲取更多「制衡優勢」的辦法,包括民主、共和兩黨就一些「良好的舊產業政策」,例如政府主導的研發、基建和教育的大規模投資,以便更好地與中國競爭達成共識。

熟悉美國政經的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接受本社訪問時分析,共和黨傳統上奉行多邊主義,事實上與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存在分別。但是,美中關係在奧巴馬(民主黨人)時期已發生變化,民主、共和兩黨均持續「圍堵中國」。拜登明年上任總統後,這一點相信也不會改變。

然而,美國仍然要與中國共存,鄧希煒指出,美國人最關心的是「國家安全」;未達到「國家安全」程度的項目,例如電動車、綠色環保再生能源和應對氣候變化等,中美仍然有合作空間,拜登承諾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就是例子。相反,對於中國半導體、5G數據通訊等關鍵產業的打壓,將會毫不手軟,甚至會令整個行業受到制裁。

他指出,華府內的「鷹派」仍然希望控制中國的發展,而一些主管財經的官員,例如新一屆政府的財長人選、聯儲局前主席耶倫等傳統精英則會比較理性,不排除在對華政策上作出一些妥協。

鄧希煒:遏制中國已是兩黨共識

鄧希煒相信,特朗普將在剩餘的總統任期內,盡可能做出各種針對中國的措施,而且會愈來愈極端,從資深外交顧問基辛格被「解僱」可見一斑。事實上,遏制中國已是兩黨共識,從國務卿蓬佩奧指中國是美國「真正敵人」,把中國與前蘇聯等量齊觀;如今拜登重提奧巴馬時代提出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都是如此。

他坦言,新冠病毒疫情的發展,不幸地增加了美國民眾對中國的負面看法,對於「民氣可用」的美國政府和政客,也增加了「圍堵中國」籌碼。

至於美國的「傳統盟友」,鄧希煒認為,儘管拜登重回多邊主義路線,令「圍堵」成功機會增加,但特朗普搞「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已令一些國家信心大失,加上美國經濟體量巨大,有條件與中國競爭,其他國家卻未必有這樣的條件,因此對華政策「飄忽」,例如中國與澳洲因諷刺漫畫事件鬧得不可開交,但澳洲總理莫里森又「忽然」放軟口風,希望與中方進行建設性接觸。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