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匯集教科研力量 貢獻構建新秩序

11月20日,灼見名家傳媒舉辦「後疫情時代世界新秩序」論壇暨六周年慶典,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擔任主禮嘉賓並致辭,他指出,香港的發展正處於十字路口,如何從危機中尋覓新機?

11月20日,灼見名家傳媒舉辦「後疫情時代世界新秩序」論壇暨六周年慶典,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擔任主禮嘉賓並致辭,他指出,香港的發展正處於十字路口,如何從危機中尋覓新機?他認為要有遠見,有改革的決心及斷臂求生的精神,善用香港人才與機制優勢,必可重整競爭力,為年輕人創造新機遇。以下演講全文:

2020是極不尋常的一年,大小計劃似乎尚未展開,一年就即將過去。對香港來說尤為艱鉅,先有社會運動的爭議與動盪,加上後來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不僅改變了香港,也為整個亞洲甚至世界帶來嚴重衝擊。

人類社會在這次疫情中,蒙受巨大災難,無論日常生活、社會秩序、經濟發展都因此有了重大改變,也讓原本就緊張的國際地緣政治急速惡化,全球互相合作的傳統,也在「去全球化」的浪潮中,轉為各自為政,致使保護主義抬頭,也讓中美關係面臨巨大考驗。這場席捲全球的疫症,為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影響,卻也迅速催生了社會新常態。

在香港,不單是疫情,同時因為社會議題,造成了兩極化的撕裂與爭議,更加劇了發展的困難。但古人說得好,危機危機,有危就有機,人類每一次的災難或瘟疫,都顛覆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也同時推動了全球的深刻反省與重新出發。比如14世紀的黑死病,導致了西歐的崛起,西歐國家由當時的封建社會直接過渡到工業社會;20世紀初的西班牙流感,促成了世界公共衛生的進步,而新型電力的應用更幫助了經濟起飛。

有危就有機 帶來新機遇

以香港大學為例,這次疫情也為港大帶來了機遇,根據Microsoft Academic 5月份一項統計,香港大學在冠狀病毒研究的影響力,全球排名第一;袁國勇教授的團隊,發現了新冠病毒人傳人的現象,為政府制訂的防疫政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向;而港大研究人員正在研發的鼻噴式新冠肺炎疫苗,也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展開臨床實驗,希望不久的將來就可以在市場投放。

在社會服務方面,香港大學學生製作了一系列輔助課程,支援線上及線下學習,幫助受到疫情影響來自基層家庭的3000多名中小學生。同時,受到去年以來社會動盪及疫情影響,今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非常嚴峻,我們在6月份宣布,為應屆畢業生制訂了兩項新計劃,包括設立獎學金,鼓勵同學繼續研讀修課式研究生課程,以及成立香港大學實習計劃,為同學提供更多留校實習的機會。

張翔校長指出,為香港培育國際人才,港大責無旁貸。(灼見名家圖片)
張翔校長指出,為香港培育國際人才,港大責無旁貸。(灼見名家圖片)

當前的香港,經歷社會動盪、疫情衝擊,經濟陷入空前低潮,發展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如何在危難中尋覓新機遇?如何在危機中重生,創建新的發展方向?當香港鄰近的深圳、新加坡、韓國、日本這些周邊地區及國家都在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理性思考香港整體社會的未來發展方向,而目前正是我們重新定位、重新啟動的大好機會。

有許多人認為,香港優勢不再,高速發展的深圳、大灣區將超越、取代香港,我個人並不認同這個看法。我認為,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優缺點,發展路徑與特色也不盡相同,我堅信香港有自己非常獨特的地方,不只是文化,還有一國兩制等多方面的優勢,如何利用這些優勢來促進香港下一步的發展,是我們應該共同思索的問題。

在我看來,香港具有城市及機制的優勢。

首先,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城市,地理位置優越,擁有多元文化,中西薈萃,具有百年以上全球交流競爭的經驗與傳統,並且擁有與國際接軌的機制及健全的法制,軟實力優勢獨一無二,十分有利於科技及知識的創新,無論做為中國最國際化城市,或是世界上最能與中國這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鏈接的國際大都會,香港都能鶴立雞群、脫穎而出。雖然香港的某些優勢無可否認正在逐漸消失,如何在高速發展的鄰近國家與地區環伺之下,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與定位,是我們亟須思考及面對的課題。

高等教育人才是香港寶貴資產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在大中華區有五間高等院校進入全球排名前50名,其中香港就佔了三間,其他兩間是清華及北大。做為國際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和全球網絡的鏈接點,香港各大學均擁有非常良好的基礎研究及開放的人才流動平台,這種自由開放的科研模式,正是創新的精髓、成功的基石。前陣子有機會與華為董事長任正非先生交流,他認為,大學高等教育人才應專注前沿技術、專注源頭的創新,才能引領產業的發展,而非如目前內地的大學只集中心力研究「卡脖子技術」。

眾所周知,蘋果公司手機的芯片、外觀、功能等設計是在矽谷的創新中心做的,這些核心技術佔了公司整體利潤的90%,其他10%的利潤才來自富士康這些代工廠。論開公司香港可能追不上深圳,談規模香港應該不及廣州,但我們可以借助香港各大學基礎研究的強勢,發揮源頭創新的作用,創建「國際研發平台」,與全球科技頂端接軌,提升香港乃至亞洲在全球科技領域的長期競爭力。這些核心技術並不需要像廠房那樣的大面積土地,因此很適合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發展,同時也可為青年提供創業機會,為香港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香港多年來做為中西溝通、合作的橋樑,早已形成在人才交流及技術合作上與國際體制、標準等各方面的融合,雖然近幾年因為「去全球化」,使得國際合作空間正在縮小,但香港因為歷史原因、地理因素,加上一國兩制的特殊地位,反而可以吸引全球人才,成為「國際人才蓄水池」。因此,香港大學即便在經費可能不是那麼充足的情況下,仍舊宣布要招聘100位全球頂尖學者,如此才能協助香港有機會在未來成為國際教育重鎮與科技原發之地。香港這個700萬人口的城市,卻擁有多間世界頂尖大學,是非常不容易的,若這些學術上的優勢能為產業充分利用,將會是香港非常大的競爭優勢。

摒除成見 停止內耗 香港定能轉危為機

世界在變,百年香港也要與時並進,過去我們因為故步自封,因為政治光譜的兩極化、碎片化,已錯失許多良機,若我們不能摒除成見、停止內耗,香港將不能繼續前進。因此,香港必須持續開放,百年來香港都是一個開放的城市,這是香港開埠以來成功的要素,更是後疫情時代香港及香港大學要在逆流中保持不敗、必須堅守的關鍵法門,而這種開放也包括心態上的開放,早前港大招聘兩位長期在海外工作卻因出身內地的副校長而備受爭議,試問:20年前港大有很多校長、副校長都是英國人,那時是否也面臨過這樣的問題?!

香港大學或香港要成為國際人才蓄水池,應無論人才來自哪裏,無分背景、種族及信仰,只要是優秀人才都歡迎他們加入,為香港凝聚優秀實力,如此才能讓香港不但是中國的香港,更是世界的香港,而這也是香港要「轉危為機」的重要出路之一。

現在正是香港歷史的關鍵時刻,是最差的時刻也是最好的時刻,在如同光影般同時並存的風險與機會中,只要有遠見,有改革的決心、信心及斷臂求生的精神,善用香港人才與機制的優勢,必可重整香港競爭力,為年輕人創造新的、進步的環境,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為香港開拓一番新天地。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