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勇上馬,導演悲劇

拔萃一向都被視為一所非常英國化的英文中學:學校只重英文、學生忽視中文。施校長上任後,便想方設法去扭轉形勢;郭校長接棒後,也不遺餘力地推展新猷。他曾先後向兆傑和官銳提出,要求搞一齣中文話劇,但最後都沒有結果。
拔萃一向都被視為一所非常英國化的英文中學:學校只重英文、學生忽視中文。施校長上任後,便想方設法去扭轉形勢;郭校長接棒後,也不遺餘力地推展新猷。他曾先後向兆傑和官銳提出,要求搞一齣中文話劇,但最後都沒有結果。
 
1967年春,他又向我「埋手」了。我恐怕力有不逮,未敢貿然答應。那時,兆傑已從牛津返港,任教港大。我問計於他,得到積極的反應。我們於是決定演出希臘戲劇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 的悲劇 Antigone。劇本由兆傑以自由詩的形式按英譯本翻成中文,劇名則譯作《安棣傳》。
 
演出場刊(鄺耀鼎設計)
演出場刊(鄺耀鼎設計)
 
經校長同意之後,我立即開始籌劃。他的弟弟 Jack 是我同班同學,在港大任教,專攻戲劇。我先邀請他擔任舞台指導一職,跟着請來同事江濟樑負責音樂(包括作曲和訓練樂隊)和校友盧景文設計布景。(註:場刊誤作鄺耀鼎,後者其實只負責場刊的封面設計。)這一切,包括翻譯工作,都在暑假結束前完成。至於其他工作,包括演員的選用,則要到下學年開課後才可以開始進行。
 

師生反應熱烈

 
這年暑假我去了台灣。回港後,兆傑已完成翻譯工作,濟樑也按劇情需要寫好了曲譜,而兆傑則正在按譜填詞。盧景文的布景設計圖也在開課前收到了。開課後不久,我便展開宣傳,並邀請學生參與工作。同事和學生的反應都很踴躍,演員和後台工作人員都很快就湊足了。男演員的選用由江濟樑和我負責,三名女演員則通過在女拔萃任教中文的陳翊湛老師邀請。後台和前台主任分別由羅國池和蔡劍齡兩位新上任的同事擔任。在國池的領導下,裝置工作由工友陳佐協助一群學生進行,服裝設計和縫紉則在資深英文教師 Mrs. Jane Bromfield 的主持下得到多位家長的幫忙。後台工作先行,前台工作聖誕假期過後才開展,我和多位高年班的學生負責這方面的工作。
 
歌唱隊排練。
歌唱隊排練。
 
我掛名做導演,工作實際上很多是 Jack 和兆傑做的。演員走位和身段等動作主要由 Jack 指導,兆傑協助排練,他們不在時才由我執行。我的主要工作是訓練演員朗誦。濟樑也不時來看排練,協助指導歌唱隊。歌唱隊在希臘戲曲裏是相當重要的,誠如鄭振鐸在《文學大綱》談到希臘戲曲時所說:「歌唱隊的人物佔據了這個演劇的空地,因為這個原因,且因為歌唱隊是悲劇全部從那裏發展出來的元素,所以歌唱隊在戲曲的表演中佔重要的部分。」我對戲劇本來外行,這次被迫上馬,只好惡補和多方尋求協助。
 
這次演出,本來只準備在學校的禮堂進行,但不知如何,後來竟決定移師大會堂劇院,於3月7-8日演出兩晚。在2月底的一個早會上,校長突然當眾請我上台作一個簡介。這使我很緊張,但臨場竟然口若懸河,不但可以應付過去,還獲得了不少掌聲,同事和學生都說我講得不錯。我以前從未試過這樣子即席發言的,這次的經驗大大地增加了我的自信。
 
電視訪問演出片段。
電視訪問演出片段。
 

接近「全院滿座」

 
學校以自由見稱,一向都沒有強迫學生參與課外活動,這次演出也沒有特別要求學生或家長購票入場觀賞,所以直到我作簡介那天,戲票的銷售情況仍然不很理想。此後情況日漸好轉,演出之後結算,兩晚的入座率平均為95%。最出乎意料的是,結算下來,學校不但不用賠錢,還有約1000元的盈餘。我們用這筆錢搞了兩次祝捷會,讓所有參與者「皆大歡喜」。
 
3月23日的《中國學生周報》登了一篇署名S.S.(我猜想是西西) 的文章,評論是次演出。她說:「當晚我去買票時,劇院的座位表,已差不多完全給劃花了…… 劇終時那一再雷動的掌聲,說明這次冒險不只沒有失敗,而且已經被觀眾完全接受了。」相信當日「麗的映聲」的導演林樂培也覺得是次演出不算太差,所以事後就約我們做一個30分鐘的節目:演出一段他認為比較精彩的片斷,以及讓濟樑和我接受一次為時7-8分鐘的訪問。
 
圖片:作者提供

馮以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