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出現,以及地緣政治近年來的變化,讓不少跨國企業對於他們在中國的戰略產生了不少不確定性的因素。於中國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國際上普遍彌漫着一種「去全球化」和「去中國化」的論調。前者是相對過去數十年「全球化」進程的反響,由於某些因素爭取了單邊主義的措施,「去全球化」儼然將會是世界經濟必然會走出的下一步。同時,在疫情高峰時,因中國局部的生產受到了某程度的影響,國外不少輿論隨即假設供應鏈將會大量撤離中國,不少跨國公司亦會離開,他們將會進行「去中國化」。
但事實是否就是如此呢?
到今年年中時,中國明顯已經開始控制住疫情,同時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特別一些西方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它們的疫情卻仍沒有受控。當中國經濟在進行V型反彈之時,許多跨國公司發覺在其全球的業務中,中國是它們唯一或非常少數表現良好的市場。它們的CEO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事實上是隨着疫情的發展反而變得愈來愈重要。許多外資品牌積極適應、參與到中國充滿活力的市場中來,數據顯示,今年有2.5萬海外商家參加天貓「雙11」活動,而天貓國際上成交額超百萬的新品牌數同比激增92%。
所以於過去半年左右,我們發覺跨國公司並沒有像之前某些人預測的「去中國化」,不少反而加大了他們在中國的投資。其中一些建了新廠,或研發中心,或進行了相關的並購行動。例如,埃克森美孚於今年年初本來決定推遲部分市場的投資決定,卻於4月22日在廣東惠州開工總投資為100億美元的乙烯項目。同時,大眾汽車於9月28日宣布,計劃在未來四年與旗下的合資企業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和江淮大眾共同投資約150億歐元用於電動汽車領域,並於2025年前實現15款新能源車型的本土化生產。霍尼韋爾更是在疫情集中爆發的1月與武漢東湖高新區就霍尼韋爾新興市場總部與創新中心項目簽約,並於5月19日舉行成立儀式。在零售端,沃爾瑪於4月8日宣布未來五年將在武漢投資30億元,雀巢亦於今年5月宣布在天津增資7.3億元人民幣,旨在新建其在亞洲的首條植物基產品生產線。跨國企業的諸多決定,無不透露着他們對中國市場的強大信心。
同時供應鏈並沒有大幅撤離中國,特別是那些透過複雜和龐大集群形成的供應鏈(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IoT產品等),因為它所需的能力很多,生產高整合能力需要很強,它的粘性很高。就在10月份,中國集成電路、家電、手機和電腦出口增速分別達到了14.7%、14.1%、8.9%和8.4%,增長強勁。事實上,中國外貿的整體數據在這段時間中,持續攀升,證明供應鏈根本沒有在被「去中國化」。自6月份以來,中國外貿進出口額連續5個月實現正增長,出口額在今年10月更是達到了14.33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4%。
在政策、消費變化和升級及科技等三大因素驅動之下,跨國公司們發覺其所處的中國場景正在經歷着快速和巨大的變化。
技術和創新仍將是中國發展的主要目標
過去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打法很簡單,它們將於其它國家行之有效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照搬到中國來就可行了。事實上,不少跨國公司透過這種打法在中國市場上亦佔了不少甜頭。
但是隨着中國市場不斷的變化,這種簡單、粗糙的打法亦逐漸變得力不從心,特別是中國在數字創新方面在過去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令不少跨國公司一方面非常驚訝,而另一方面有着跟不上的感覺。
不少跨國公司給中國建立科研中心、創新中心和中國科技公司進行合作或投資,讓它們自己能夠加速發展和吸收在中國處境中所產生的創新。這些創新可以在它們的產品和商業模式中表現出來。
我所接觸過的不少在華的外資高管都與我表達過類似以下的信息。他們來中國之前或到達之前,普遍認為他們來中國是來「教導」中國或中國的員工的。他們來到中國之後或一段時間後,卻發現來中國更多是要從中國學習,學習中國的做事方法,尤其在創新方面。「從教導到學習」似乎是不少在華外資高管的心路歷程。
中國對於創新方面的投入是不少的。據官方統計,中國於2019年僅在研發上的總投入就達到了3240億美元,約佔總GDP的2.23%。同時,創新的構成亦在發生改變,從原本的注重出版了多少書籍、獲得了什麼學位和獎項的「紙上談兵」,變為了現在人們更加注重的「腳踏實地」。
在未來,技術和創新仍將是中國發展的主要目標。在第14個五年計劃中,中國政府提出將通過「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於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疫情後跨國公司的中國戰略將會有什麼調整?這將決定於它們的領導層和董事會對於未來世界秩序,特別是中國在其中的角色,將會如何演變和重構。
無論如何,對於西方商界而言,背後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中國不僅是一個極具增長潛力的龐大市場,且更重要的,是中國正在成為未來科技商業應用創新的主要靈感來源。如何最大化地利用這個平台獲取前沿知識與新的實踐,對於西方企業乃至整個業界而言,不僅為中國,而且為全球企業的長期競爭力至為重要。
對於中國企業和投資者來說,當跨國公司在華戰略進入新階段的時候,新的機會亦可能同時出現。不少跨國公司擁有不錯的產品、品牌、研發和生產能力,以及管理和治理機制。透過與適當的跨國公司合作,甚至兼並,以中國市場,甚至海外發展,作為平台可以創造更強的能力和生態體系。在這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這些戰略思考和部署對不少中國企業和投資者來說更有意義。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