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仁大學在2020/21學年新增了三個實驗室,於10月28日開幕。這三個實驗室將專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實景(VR)、擴增實景(AR)及機械人技術的應用和研究,並透過引進這些數碼科技來提高教學素質,推動數碼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即以數碼科技協助人文科學研究和展示研究成果。與此同時,仁大亦在本學年新增了一個學系,名為「應用數據科學系」,並計劃在2021/2022和2022/2023學年,開辦兩個分別以數碼媒體科技和大數據應用的學士學位課程。
三個新實驗室包括:大數據實驗室、虛擬實境實驗室、社交機械人及數碼生活實驗室,位於研究院綜合大樓高座5樓創新培育中心。三個實驗室合共耗資4000萬港元,其中一半由愛訊集團捐出,另一半則得到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撥款支持。
重塑樹仁的博雅教育
仁大協理學術副校長(大學研究)陳蒨教授表示,隨着三個新實驗室落成啟用,大學將致力鼓勵學術人員,利用數碼科技進行研究、呈現研究成果,從而達致更有效的知識轉移,產生更大的社會效果。
陳教授說:「我們會繼續改善研究基礎設施,以支援和推動數碼人文研究,以重塑樹仁的博雅教育 (reinventing liberal arts education)。我們希望樹仁未來能夠在數碼人文研究中佔一席位。」
負責三個實驗室的應用數據科學系系主任梁永熾教授表示,大學設立這三個實驗室,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支援新開辦的學士學位課程,包括:在本學年開辦的金融科技(榮譽)商學士課程,將於2021學年開辦的媒體設計與虛擬實境科技(榮譽)文學士課程,以及將於2022學年開辦的應用數據科學(榮譽)科學學士課程。
另一個主要目的是支援其他學系開辦與數碼科技有關的科目,如商業區塊鏈、物聯網、營銷數碼分析、數據新聞及擴增實境新聞等。
推動循證實踐
梁教授表示大數據實驗室配備了由私有雲和公共雲組成的IBM Cloud混合雲集成環境。私有雲集群由三個主節點和三個計算節點所組成,以確保高可用性,並為將來的開發提供可擴展的容量。用戶可以利用一流的數據虛擬化工具,更輕鬆、更安全地從多個雲集群中查詢數據。另一方面,在公共雲中,用戶可以輕鬆地利用針對不同行業設計的、最新而又最先進的人工智能軟件,應用到不同的研究和教學活動。大數據的運用,不但可以擴大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研究範圍,推動循證實踐(evidence-based practice),深化學生對社會的認識,也能讓研究人員透過分析數據,找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
社交機械人及數碼生活實驗室至今已購置了三款機械人,包括:Temi、Robotis Engineer Kit 1 & 2和Zenbo Junior,並會繼續物色其他適用於研究和教學的機械人。
虛擬實境實驗室則設有3D CAVE (4m) 系統,投影機、感應器、VR模仿系統、動態捕捉系統、音響系統、3D眼鏡、背包式VR電腦和六部高效能的內容設計工作站。
梁教授表示,媒體設計與虛擬實境科技(榮譽)文學士課程,適合對設計和數碼媒體科技感興趣的青年人修讀,因為課程的設計揉合理論和實踐,讓修讀者不但掌握媒體設計基本原理、最新的虛擬實境科技(immersive technologies)和知識,而且能夠把這些知識和技術應用到創意媒體工業上。
陳教授指出,社會學系副系主任許耀峰副教授早於2011年,便開展了跨學科的數碼人文研究,對象是新加坡兩個華人墓地。他記錄了不同華裔族群的墓葬模式、碑文、墳墓文化特質和墓地記憶,之後把相關資料上載至一個網站,以便與研究興趣相同的人士分享研究成果。
陳教授表示,為了促進跨學科研究,大學研究辦公室正籌劃不同的數碼人文研究。陳蒨教授本人正進行一項名為「三個潮籍盂蘭勝會:研究、傳承與推廣」的數碼人文研究。項目的其中一個主要成果,是建立一個網上盂蘭勝會虛擬博物館。當博物館在2022年夏季啟用時,將會是香港首個虛擬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陳教授希望,虛擬博物館和其他數碼化研究成果,能夠加深公眾對香港潮籍人士獨特的傳統文化的認識,並能推廣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相關知識,讓公眾了解歷史與當下的關係,內地與香港不可分割的關聯。
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李家文博士也計劃進行「葉問詠春」武術傳承的研究,將此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透過VR科技記錄和展示,令中小學合作伙伴也能夠學習欣賞。她相信,三個實驗室能大幅提升研究質素,並以創新方式呈現研究成果,實現知識轉移。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