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有新發展區計劃的「洪水橋新發展區」,有相對有利的交通條件,西鐵只需要增加一個洪水橋站,而三號幹線與港深西部通道,加上正在興建的「屯門赤臘角連接路」,該區有比較四通八達的路網,而且發展限制相對較少,比較適合發展為核心商業區。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中,除了東大嶼都會的建議以外,其餘建議基本上都是相對零散細碎,難以提供具規模的發展用地——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規劃面積超過600公頃,洪水橋新發展區則超過700公頃——也就難以發展高密度、集約而宜居式的新發展區。該些建議,選取比較可取的部分,作為中期的一部分補充用地,還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就這樣東拼西湊出最終所需的4800公頃用地,恐怕並不現實。
洪水橋具有地理優勢
現在已經進入規劃程序的「洪水橋新發展區」,位於新界西北的天水圍與屯門兩個新市鎮之間,西鐵、輕鐵、三號幹線與港深西部通道貫穿其中。其北方由港深西部通道連接,可直達深圳重點發展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也可快捷接駁沿江高速、深圳國際機場等。「洪水橋新發展區」的規劃中本身也預留了空間,建設未來與深圳前海連接的鐵路站,若這條跨境鐵路再接通了,洪水橋的地理優勢將更加明顯。
現有的洪水橋新發展區,由於仍然是將其定位為傳統的新發展區,雖然有嘗試增加就業,但是規劃的就業都只是「現代物流」以及非商業核心區的就業,提供的就業仍然比新增人口要低。這樣的規劃並不能建設起一個核心商業區。一個核心商業區製造的,必須是以中產白領就業為主,而且需要有集聚規模(以40萬白領就業為目標);同時也需要核心商業區相匹配的配套,如酒店及餐飲零售。這就必須在規劃中清晰的將其定位為「副都心」核心商業區,其發展須具規模才能支撐這些消費需求,也才能吸引到相關的企業願意遷入。
政府要擔當牽頭羊
在啟動的階段,企業可能比較不願意作「開荒牛」去開發這個「副都心」。但是政府部門的辦公室,是可以由政府規劃調配的。除了部分必須在地服務市民的前線部門,大部分的政府部門,包括政策局和部門的總部與後勤部門,現在都散落在市區不同角落,而且部分部門更加是在租用私人寫字樓作為其辦公室,情況其實並不理想。如果能夠將政府總部和適合的部門的總部與後勤部門,一併搬遷到洪水橋,本身有助於提升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也可以規劃充足的樓面面積予各政策局和部門,避免現在同一部門散落在不同辦公室的情況;另一方面,騰空出來的樓面,可以補充現在市區中短缺的商業樓面供應。加上政府公務員的工資算是社會中的中上層,政府辦公室遷入洪水橋核心商業區,可以帶動整個區的酒店及餐飲零售等的需求,是一個一舉多得的「Jumpstart」整個項目的方法。
建立土地交易平台協調用地
但是發展洪水橋核心商業區,也有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就是當區有大量具規模的物流、汽車維修、資源回收等「棕地作業」,要這些作業遷出之後才能騰空土地去開發。這些作業本身是香港經濟民生所需的,只不過是因為政府一直無為這些行業作規劃,這些適合在地面經營,或者無法承擔多層工廠大廈租金的作業,只能在城鄉之間的夾縫中生存,而且這些作業養活了不少的從業員,不是輕易說禁止就可以禁止的,對這些行業,政府應該正視其需要,規劃好用地,協助它們尋找合適經營的土地,減低其經營對自然與城鄉環境造成的破壞。
另一方面,洪水橋新發展區的土地,大部分屬於廈村鄉與屏山鄉的範圍,「祖堂地」佔比多,要開發需要經過收地,有可能會引起反對。但是由於此建議以「核心商業區」模式去開發,發展密度將會比現有高出很多,而且新的核心商業區用途本身的價值也會比現在相對低度的發展要高,只要設計好一套讓原土地持有人,包括祖堂,能夠從發展中分享到合理的回報,按理說是可以排解反對意見的。重點是如何讓原土地持有人,在該些土地得到大規模發展的時候可以得到合理回報,但又不會引起公眾質疑「明益」囤地的私人業主。過去港英年代使用「換地權益書」,既可以讓原土地持有人有機會參與在新發展區的發展中,同時實際上能夠將土地權益「證券化」,只要有適當的設置,甚至可以建立換地權益的交易平台,讓小土地持有人能夠在更公開透明的平台中,透過轉售換地權益書,獲得市場認同的價格作為賠償,而不用一定選擇政府定額的賠償。
同時,由於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面積的大約700公頃,本身屬於政府已經規劃的3600公頃用地的一部分,所以在估算未來用地供應上,不能視為新增的1200公頃的一部分,除非新發展區因為規劃的改變而擴大了面積。
有效打破了現在困擾香港的南北失衡問題
如果洪水橋能夠發展成副都心,成為香港新的核心商業區,可有效打破了現在困擾香港的南北失衡問題,交通幹道的瓶頸問題也會有效紓緩。由於主要可以依靠逆向交通容量(去洪水橋上班的人除了當區就業的以外,較多的會是從南向北,或者從新界北、東北一帶來),所以需要新增的交通基建不會太多。最重要的,是要駁通西鐵和東鐵,讓新界東西的市民能夠順暢通行。已經在規劃當中的北環線,可以將東西兩鐵連在一起,既可帶動新界北本身的發展,鐵路的連通,加上洪水橋新增的就業職位,讓新界北的居民不一定要到南面都會區上班,有助紓緩主幹道的交通瓶頸問題,因此新界北的發展也可以適當提高密度和規模,以補充1200公頃短缺的部分。
〈實幹型策略規劃是香港唯一出路〉三之二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