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悌──兄弟情深

兄弟姊妹的出現是有其特殊性的,因為是由上天的注定有血緣關係,大家都一樣遺傳了父親和母親的遺傳基因,正如曹植所說的本是同根生,血濃於水。

「孝、悌、忠、信」是中國傳統的最核心的價值,孝悌在家在內,忠信則對人在外。在古籍中,論孝較多,但論悌的則相對較少。儒家十三經中便有《孝經》,相傳是孔子傳人曾子所寫,孝是仁之本,天經地義。而中國人的永恆概念在於血脈的連綿不絕,代代相傳!不在天國而在地上的家族繁衍之中。因此,中國人以家為本位;為人父母者,要生兒育女,兒孫滿堂,供書教學,重視家族的繁衍與傳承。為人子女者,要尊老敬長,孝順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宗法制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繼承規定

在古代,人們的地位及財產的繼承都容易引起紛爭甚至武鬥戰爭。在商朝的時代,用的方法是「兄終弟及」。哥哥死後,他的財產包括妻妾都由弟弟繼承。到周初,周武帝早死,他的四弟周公旦輔政,協助年幼的侄兒成王管理國家,但引起其他兄弟不滿,後來發生了「三監之亂」,最終由周公平定,到成王成年成熟後,周公就將大權交回成王,成恪守帝位「父傳子」的傳統。周公德才兼備,文武雙全,但不奪位稱帝,成了聖人典範。

周崛起在較為貧脊的陝西,但由古公亶父開始發展起來,因為他是個愛民如子的領袖,人民都願意跟隨他生活。他的後裔如姬昌,即日後的周文王亦是一位令人心悅誠服仁君,故此,受到商紂的猜忌,把他軟禁在羑里。幸好最後能脫險返回陝西。及後他的兒子姬發號召其他諸候在孟津起義,聲討「酒池肉林,荒淫無度」的紂王,並在牧野大敗商軍,紂王自殺。周武王遂建立了周朝。

坦白説,牧野之戰是以小勝大的經典戰役,但商文化遠勝當時的周文化。因此,周初的開國賢君都有「憂患意識」知道國家「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所以特別重視勤力、謹慎、謙虛、居安思危。

夏、商、周合稱三代,當中以周代的文化最為成熟。周初便一口氣建立了封建制度、井田制度及宗法制度三大影響深遠的制度。而周公還在文化方面「制禮作樂」令到周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二三百年繁榮和穩定,後來「平王東遷」,建立東周,周天子的聲望和國力不如前強,出現了春秋及戰國的局面,但由周武王立國至秦統一六國計,西周及東周國祚達800年之長。

宗法制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繼承規定,確立了「嫡長子」制度。繼承的方法是「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皇位及財產由正室的長子合法繼承,以血緣及出生的次序為依歸。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希望以避免兄弟的紛爭。這也配合封建制度,一代一代,由大宗分封小宗,小宗再分配下一代。這就是中國人重視祖先,立祠堂、重男輕女、兄恭弟友的傳統。 又因為古時候戰爭頻盈,征戰連連,加上生活較艱難,若父親早亡,便由長子「擔起頭家」負責養育弟妺成人,所以有「長兄當父,長姊當母」的傳統。大哥和大姐在家庭裏地位舉足輕重,緊次於父母!加上古代兄弟姊妹人數眾多往往有八九個之數,最長和最小的年齡也會相距甚遠,真是可以視兄如父。

可是宗法制度很難維持到家庭的和睦,所以一定要在家教上強調「悌」的重要。不過,因為利益比親情更重要,所以爭奪家產,爭奪帝位,屢見不鮮,而且非常殘暴血腥。

最著名是曹丕迫害親弟曹植。相傳曹丕即位後,覺得自己這個聰明伶俐又深得父親喜愛的弟弟曹植是個隱患,於是想除掉他,便命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見便要處斬,曹植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七步成詩,寫下千古名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唐初,又有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親手射殺長兄建成和殺害四弟元吉,後迫父親李淵讓位,成為日後的唐太宗,開貞觀盛世。再之後又有清初的雍正,「九子奪嫡」,兄弟鬩牆,骨肉相殘的事情不斷重複!

宮廷鬥爭奪位,富豪二代爭產都是不爭的事實,但也不能否認兄弟姊妹卻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陪伴我們一生的成長。良好的兄弟及姊妹關係確是非常重要的人倫關係。

兄弟姊妹的出現是有其特殊性的,因為是由上天的注定有血緣關係,大家都一樣遺傳了父親和母親的遺傳基因,正如曹植所說的本是同根生,血濃於水。我們可以選擇朋友,但不可以選擇兄弟姊妹呢!

相較於其他重要關係(significant others), 我們的父母只能陪伴我們的前半生,我們的配偶或子女,只有我們的後半生出現。但只有兄弟姊妹可以陪伴我們一輩了,幸運的可有七八十年之長,和自己一起成長成熟和變老。但因為年龄相若,容易產生矛盾、紛爭、甚至「狗咬狗骨」互相傷害。如果本來是獨生子,之後父母再添弟妹,孩子會擔心父母的寵愛會分薄,從而妒忌小弟妹,長大後又容易爭寵以爭取爸媽的注意力,增加自己的「存在感」。

最近有一位快要臨盆的媽媽請我為她7歲的女兒寫點東西,鼓勵她做小寶寶的姐姐,媽媽擔心小女兒會對小弟弟產生醋意呢!於是我便寫了一封短箋給她 ,告訢她有一位弟弟是一個天大的喜訊,是上天賜給她整個家庭的禮物。有了弟弟,她便有一個陪伴者,可以一起聊天、遊戲、一同成長,有福可以共享,有困難可以分擔,可以互相交流和幫助,實在是件美事!

上陣不離父子兵,打死不離親兄弟

《論語》有一句的意思是兄弟姊妹和睦相處,相親相愛就是父母最喜樂見的事,就是「孝」的最佳表現。「上陣不離父子兵,打死不離親兄弟」是中國人重視親情的諺語。

《聖經》記載,耶穌在升天之前給了門徒最後一項誡命就是要我們彼此相愛,對一般人也要愛護,何況是我們那麼親近的兄弟姊妹呢!

我認為身為哥哥或姐姐的孩子應該主動去愛護年紀較小的弟妹,畢竟,哥姐是弟妹的前輩,生活經驗較多,身體較高較大,會的東西較多。孔子説父親慈愛才子女才會孝順,兄長對弟友善,弟弟才會恭敬哥哥。孩子孝不孝要先視乎父母慈不慈,雖然有血緣關係,但不可保證親子關係融洽,更何況是年紀相若的兄弟姊妹。不過,無論在東方西方,Sibling rivalry 是常見的情況,所以「手足情」也是要用心經營的。我認為互諒互讓是最佳的方法。

出生率下降

「悌」是重要的德行,經常與孝相提並論。可惜現今社會,出生率下降了許多,香港的家庭,從1960 年代平均每個家庭四個,當時的家計會特意拍了一條經典宣傳節育的短片,一個中年男人愁眉苦臉地在划船,船上滿是年幼的兒女。 「一個嬌、兩個妙、三個吃了消,四個斷擔挑。」那個年代社會還是重男輕女,家裏一定要有男丁,以繼後香燈,生了女之後就一定要「追番個仔」。女便要改名為「帶弟」、「有弟」或「德嵐」等好意頭的名字呢!那首經典宣傳歌曲是由已故鬼才黃霑填詞,「追唔到咪,生壞肚,兩個就夠晒數,兩個已經夠晒數」可謂家傳戶曉,廣東歌之盛,此曲應記一功!

俱往矣,每個家庭孩子的數目由四個、三個、兩個、至一個,拾級而下,現在大部分家庭只是一個起、兩個止。孩子少了兄弟姊妹相伴成長,不但少了歡樂,也不太懂得與人相處,甚至變得自我中心,王子病和公主病應運而生!「悌」難於實踐呢!

但喜見近幾年本港出生率有些微升的趨勢。雖然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真是讓以數百萬計,但許多父母都願意生育,那是天性,也是大自然物種得以延續的原因!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