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與綠色和平於上月14日公布一份名為《明日大嶼對香港財政的影響分析》研究報告。報告公布後很快引起社會熱烈討論,原因是報告指出香港已進入人口快速老化階段,加上政府在抗疫上已花費超過3000億元,令財政儲備大量消耗。在這情況下,推出「明日大嶼」只會令政府更快出現公共財政不可持續的惡果,最終香港只會跌進債務漩渦,難以逃出經濟困境。
歸納過去幾星期各界對研究報告所發表的意見,筆者有以下回應:
第一、研究報告清楚指出,香港有機會已出現結構性財赤。即使仍未發生,也必定會在未來幾年內出現。在這情況下,政府不能避免耗盡財政儲備的惡果。至於「明日大嶼」,這項超級基建會加快耗盡財政儲備,令香港更快陷入債務危機。
第二、人口老化是引起政府出現結構性財赤的罪魁禍首,因此,政府採用開源節流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未能解決這結構性問題。另外,開源節流等措施是緊縮性財政政策,在現時嚴重經濟衰退的環境下絕對不適合。即使在復蘇初期,政府也不宜採用緊縮性財政政策,因為這會窒礙復蘇步伐。至於在經濟全面復蘇的環境下,商界和基層團體也會反對這類政策,原因是他們的利益會受損。一個好例子是前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於2006年初看見香港經濟已進入全面復蘇一段時間,他認為是好時機討論引入銷售稅,從而擴闊稅基,然而,社會普遍認為銷售稅只會拖累香港經濟,所以在同年8月,各行各業發起遊行反對銷售稅,最終這項開源提議也被迫放棄。
舉債或動搖聯匯制度
第三、舉債不能避免儲備減少,因為借錢始終要還,未能解決結構性財赤的核心問題。更加值得留意的問題是在儲備明顯下降的情況下,香港政府舉債會輸出一個壞訊息,政府未能審慎理財,這亦會影響貨幣的匯價,甚至動搖聯匯(即是維持匯率穩定)制度的根基。以上論點在過去多年已由幾位金管局高層不斷向市民解釋,希望社會明白政府在制訂財政預算時必須量入為出,以展示政府是審慎理財,不會出現持續財赤。
第四、按政府的初步估計,「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的建造成本高達6240億元,在結構性財赤的狀況下推出這類超級基建只會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此外,政府也公開承認近年一些複雜大型工程項目出現成本嚴重超支,例如港珠澳大橋、高鐵、蓮塘口岸、灣仔繞道等基建,最終造價高於預計成本分別為25%、28%、33%和28%。以現時「明日大嶼」的規模和建築難度,筆者認為這項超級基建的超支幅度肯定超過以上四項大型基建。究竟超支幾多?真是要整個人工島落成後才知道。不過,超支最終又是用公帑埋單,不要以為市民不會受影響啊?
第五、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最新人口推算,香港人口將會從現時的750.9萬人增至2041年的811萬人便見頂,較2017年時的推算人口見頂時間2043年早了兩年,而見頂時的人口則少了11萬人,由原先推算的822萬人下跌至811萬人。最新人口推算結果正好證明香港人口老化速度遠較預期為快。然而,這人口推算並未考慮當疫情過後會出現的大型移民潮,根據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的最新民調結果,有44%的被訪者有移民或移居外地的打算,反映不少巿民有頗強的意欲離開香港移民他方。假若在疫情完結後出現大型移民潮,香港人口見頂的時間會否大幅推前?看來機會不低。不過,人口見頂後便會出現人口萎縮,在這種環境下,房屋需求只會愈來愈弱,人工島的賣地收入又怎會好呢!
現屆政府應該考慮清楚人口老化對未來房屋需求的負面影響,以免建成後才知道這個超級基建原來又是價貴物不美的產品啊!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