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志寰:疫情帶動新經濟模式 為復甦提供動力
近月香港的疫情反覆,當局早前再度收緊檢疫和社交距離限制等安排。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直言,市場對香港經濟前景及未來本地消費的看法趨於謹慎,料全年經濟下行趨勢難以扭轉。不過,由於近期資金持續流入,在中長期將是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
鄂志寰表示,今年4、5月份訪港旅客人次大跌99.9%,酒店入住率只有35%左右;而上半年零售銷售亦按年大跌33.3%,由此引致失業率大幅上升。可見疫情及各項限制措施持續,令旅遊、零售、酒店、餐飲和會展等大受衝擊,料會影響下半年經濟復甦的能力和空間。「早前財政預算案及兩輪『防疫抗疫基金』推出了一系列支援措施,規模接近本地生產總值約10%,當中包括為期6個月的保就業措施,為相關行業及從業員提供若干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的影響。」
金融科技崛起 創科醫療潛力巨大
在疫情持續下,鄂志寰相信金融科技勢將成為銀行及金融業發展的重點。「金融科技的覆蓋範疇廣及人工智能、區塊鏈、雲端運算和大數據等,有助業界更好地服務不同客戶需求,加上線上服務有助省卻在分行處理各項服務的成本,預期待疫情過後仍會獲得長足發展,有利香港金融業的長期穩健推展。」她續說,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持續發展,理財通及其他跨境支付等措施將相繼推出,將進一步推動區域內的金融科技加強合作,擴大發展空間。
此外,疫情亦促使教育和餐飲等傳統行業引入新科技,以保障其產品和服務能確切配合需求,亦為科技、醫療、線上教育及外賣速遞等行業,帶來嶄新的發展機遇。「其中科技和醫療更是21世紀發展潛力最大的兩個行業。在5G、人工智能、機械人和大數據等急速發展下,將進一步提升人類生活質素和企業生產能力,亦有助降低生產和服務業成本。例如線上教育可讓老師和學生打破地域界限、降低交通和場地成本,並增加上課彈性等,屬多贏方案。」
至於醫療方面,鄂志寰認為在科技發展帶動下,未來可望解決更多有關生命和疾病的問題,加上人類壽命延長、人口老化帶來新的醫療需求,不但為行業帶來新機遇,也為全人類帶來福祉。
資金持續流入穩定信心
展望香港的經濟前景,鄂志寰預期短期內仍會受疫情變化,以及檢疫、跨境往來、限制聚集和社交距離等措施的影響。由於去年同期的基數較低,加上全球主要央行實施超寬鬆貨幣政策和特區政府推出巨額財政措施,料可為下半年經濟帶來若干支撐,唯難以改變全年經濟下行的總體趨勢。
中長期而言,她認為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將繫於兩大因素,一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職能發展,二是各支柱行業的發展。「自今年以來,香港股市表現與全球主要股市基本同步,近期港元匯率持續偏向強方兌換保證,表明資金持續流進香港市場,反映國際投資者對高質量金融產品的強烈需求,也對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具有信心。」
疫情受控助內地有序復甦
至於內地的經濟發展,鄂志寰指出,內地自3月下旬疫情逐漸受控後,再未有爆發第二波疫情,加上當局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要求靈活適度,做好「六穩」和「六保」工作,有效支持復工復產,令內地經濟於一季度實質同比下跌6.8%後,錄得顯著改善,並於第二季同比上升3.2%。「內地經濟有序復甦,加上疫情持續受控,對經濟信心、消費和投資,以至就業市場均帶來正面支持。」
她續稱,內地在疫情期間催生了很多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經濟回升提供有力支撐。今年上半年,如遠端辦公、線上教育、智慧施工、無人配送等新模式,有效化解現實生活的一些堵點及難點。另外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發展,此外數碼經濟、智慧製造、生命健康等新產業亦形成了更多『增長極』,料將為經濟下一階段增長提供重要支撐,有利推動內地經濟實現高質量增長。」
鄧希煒:轉型變通 迎疫症後經濟復甦
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各行各業面對着不同的挑戰和難關。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表示,難以預計本港經濟何時復甦,現時部分服務業如旅遊、零售和飲食業等都在艱苦經營,但高端服務業如金融業則有望趁機加速數碼轉型。
零售、飲食、旅遊艱苦經營
面對政府因應疫情而不斷提升防疫措施,零售和飲食業的生意飽受打擊。鄧希煒指出,政府早前推出的「保就業」計劃、部分地產商和業主亦盡量減租,希望能減輕企業負擔,但因疫情的不確定性,受衝擊的行業恐怕要「捱」一段時間。他強調「窮則變,變則通」,鼓勵受影響的行業應積極轉型,例如飲食業增加外賣服務,即使沒有顧客光顧的時候仍有生意可做;零售業則積極開拓網上購物平台。
旅遊業亦是重災區之一。鄧希煒指出,旅遊業是本港四大行業之一,包括航空公司、酒店、旅行社等,但只佔本港GDP約5%,對整體GDP影響不大,但僱員人數比例超過10%或以上,故政府需要關注就業保障的問題,特別是部分依靠旅遊旺季而工作的人士。鄧希煒預計:「旅遊業要出現轉機,需要待疫苗出現並普及化,方可減輕旅客的恐慌。樂觀來看,可能要待一年以後,旅遊業才可望復甦。」
疫情加速去全球化
反觀金融業,鄧希煒樂見近期業內加大了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加速行業的數碼轉型。他指出,金融行業一直有較多資源和空間作多方面發展,疫情亦驅使業界加快金融科技發展的步伐。「過往業界對需要克服政府規管的限制而推行數碼化感到卻步,但疫情令大眾對數碼化的需求增加,業界為了迎合市場亦要積極投入發展。」在美國生活多年的鄧希煒坦言,特區政府對個人私隱安全的監管較其他地區和國家嚴謹,往往窒礙金融科技的發展,他期望在業界和政府互動下,私隱保障和數碼發展能取得更好平衡。
綜觀香港的經濟狀況,鄧希煒認為相較其他國家,所受的衝擊較少。「香港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同時受外貿波動和內地經濟的影響。雖然近期中美關係緊張產生許多不確定性,但外國投行依然看重中國市場,而香港法制完善,仍然擔當着重要的金融中心地位。」疫情加速去全球化趨勢,鄧希煒認為香港的定位在中長期會受此趨勢影響,故需尋求新發展和新定位。近年香港約八成的上市公司是內地資本,而投資者亦重視東南亞市場,他相信未來香港可定位為亞洲金融中心。
擴大內需屬應急
另一方面,疫情對內地經濟同樣帶來衝擊。內地今年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較前攀升0.9%至6.2%,創歷史新高。鄧希煒指出,內地人口流動較大,城鎮就業情況較為複雜,實際失業率應該較統計所得為高。今年「兩會」注重穩就業、保民生,他認為,工業和服務業需要大量的勞動人口,若這兩個行業復甦,對就業率和經濟復甦大有幫助。
「內地積極推出不同的政策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同時在工業方面更着重發展內需。中國地廣人多,擴大內需消費能增加消費和就業。」鄧希煒又以旅遊業為例,指疫情「大流行」屬全球性影響,但內地幅員廣闊,可以推動境內旅遊。
長遠須發展高端產業
鄧希煒引述柏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的Enrico Moretti教授的觀察:在美國,當一間高科技公司聘請到一個職位,隨即產生五個新增職位(When a high-tech company hires one person, five other new jobs follow.),並認為這個觀察同樣可以套用在內地:「科技行業可帶動其他行業增長,如開發5G技術需要建立相應訊號發射塔,便可帶動基礎建設的發展和投入。」他強調,擴大內需、復工復產只是短期應急措施,要長遠令經濟復甦,關鍵還在於高端、科技產業的發展。
原刊於香港中華總商會月刊《商薈》,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