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一直教導我們學習「無我」,先不要說做得到的時候,可以證得徹底解脫的境界;其實只是在修行的過程中,已經能立刻得到好處,從以下的兩個例子可以略做說明。
第一個例子:一對夫妻在驅車前往鄉郊旅遊時,在車上吵起架來,剛好路經一群豬,妻子挖苦地說:「看看你的親戚。」丈夫也不甘示弱,連忙回答道:「牠們是我的親家。」可以想像得到,故事中那位妻子在攻擊丈夫時,冷不妨吃了一記回馬槍,一定會非常憤怒。
第二個例子:小明有一次聽到人說:「小明是一個笨蛋。」他即時很不高興,但後來知道原來那個人說的是另一個小明,而不是自己時,便立刻沒有問題了。
只要有「我」的存在,煩惱就容易生起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了,只要有「我」的存在,煩惱就容易生起。從表面上看來,「無我」的修行好像很難做到,其實我們可以試試從轉念開始。因為有個「我」,跟其他人就有了比較心,有我高你低、我對你錯的分別。若能把「我」變成「我們」,當你在想「我認為這樣才對」而變成「我們認為怎樣才對」時,就可以去除了對立與比較。
例如跟家人、親友或同事意見不合時,就可以試着設身處地,把對方的想法也考慮在內,磨擦和衝突就不會那麼容易發生了。如此時刻保持觀照覺察,放下心念中對於「自我」的執着,就已經是在學習「無我」了。
原刊於《溫暖人間》,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