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被政治化 網民抵制為何未見效?

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在政治爭拗聲中於亞洲地區上映。由於主要演員劉亦菲、甄子丹等被認為在反修例運動中「撐警」,遭到不少網民呼籲抵制,但該片在台灣、星馬上映卻錄得票房佳績,暫未達到抵制的預期效果。

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推遲上映及「政治」爭議中,終於預定周五(11日)及17日,分別在內地、香港及南韓上映。由於片中主要演員劉亦菲、甄子丹等被認為公開「撐警」,有網民發起#BoycottMulan抵制行動。更因為電影片尾鳴謝清單中,出現一些新疆地方政府部門的名字,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去信迪士尼CEO Bob Chapek,要求「披露」與新疆政府達成的「秘密協議」。

不過,連串的網上抵制行動對已經上映該片的亞洲主要電影市場,票房暫沒受到多大影響。《花木蘭》自9月4日在台灣上映,至9月9日已經累積3300多萬新台幣(約870萬港元)票房,成為本周新片的冠軍,而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花木蘭》都是票房冠軍,壓倒同期間上映、由英國著名導演基斯杜化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大片《天能》(Tenet)。

BBC中文網以〈《花木蘭》台灣票房亮眼 網路抵制的契機及局限〉為標題,報道該片在台灣上映的情況,文中引述台北一位化名「白先生」的電影發行公司主管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比起2019年,台灣的戲院今年少了三分之二的票房收入。他認為,《花木蘭》上映後在幾天內有3000萬新台幣的票房,算是滿意:「以戲院經營者的角度來說,並不希望任何一部電影被抵制,這個票房,對戲院來說可以接受。」

《花木蘭》吸引家庭觀眾

他認為,進戲院看《花木蘭》的觀眾,多半是家庭觀眾,而非對於電影爭議略知一二的台灣年輕人。他表示,因為此片在台灣只要6歲以上都可進場。加上台灣疫情控制得宜,公眾場合如戲院或演唱會都持續開放。

不過,受疫情影響,迪士尼8月4日宣布,《花木蘭》不會在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的戲院上映,而是在網上影音平台收費播放。

BBC中文網提及,去年8月香港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示威運動如火如荼之際,劉亦菲於8月14日在微博轉發《人民日報》貼文,並標註「我也支持香港警察」,「我支持香港警察,你們可以打我了」 等字句,引起支持示威者的網民不滿。其後,台灣、泰國等地的網民組成「奶茶聯盟」,呼籲抵制電影《花木蘭》。

內地網民對電影有負評

台灣「東森美洲電視」在美國專訪劉亦菲,她解釋,《花木蘭》是一個關於愛與勇氣的故事。將小愛的孝順化為大愛。參演該片的著名華人影星李連杰也說,《花木蘭》啟發年輕人勇敢面對東西文化的交會,有勇氣地闖蕩世界。《紐約時報》影評也給予該片好評,指故事忠於女性自主,勇敢面對傳統文化及社會束縛。

反而在中國內地,迪士尼真人版的《花木蘭》卻招來網民一些負評,例如北方姑娘木蘭卻在南方的「福建土樓」長大;出嫁的化妝是幾個朝代流行妝容的「大雜燴」,甚至沒有畫龍點睛的卡通片配角「木須龍」,都成了負評的理由。

網絡抵制局限於「同溫層」

台灣電影發行公司主管「白先生」告訴BBC中文網,網絡抵制多半只在「同溫層」(同一觀點或理念的群組)發酵,抵制訊息未必能散播到在同溫層外:「有些朋友真的還在問我說,劉亦菲發生什麼事了?」

台灣傳媒報道,有台灣民眾說「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不認為只是因女主角劉亦菲公開支持香港警察,就不去看這部電影。「中時新聞網」引述網民留言,「看個電影也要搞意識形態,怎不乾脆一起聯合抵制迪士尼」、「你們抵制你們的,花木蘭依舊拍得很好,其他沒那麼政治狂熱的一般民眾依舊會買單去看」等等。

另一方面,台灣知名Facebook群組「不禮貌鄉民團」對於《花木蘭》》獲得全台當周新片冠軍感到驚訝,發文直呼,「傻眼了……香港朋友們,真的很抱歉。」

許多網民指出,明星參與政治,不代表她們在台灣會失去支持。舉例來說,2016年林心如與霍建華夫妻,就因為南海仲裁案,在微博響應「中國,一點也不能少」的貼文運動,該貼文將台灣視為中國一省,引發台灣網民熱議。但是,林心如之後在台灣仍受歡迎,並繼續申請到台灣文化部上千萬新台幣補助其影視作品。

正如「中時新聞網」的新聞標題,「《花木蘭》票房走高 抵制派崩潰」,「反對派」是否也應該檢討一下意識形態掛帥,抵制一切「反對」意見的做法?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