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提到在家學習的可能性、學習配套及軟硬件的預備,喜見不少學校及機構都作出回應,有的推出學習資源盒、有的推行iPad借用方案或借出免費上網空間,以減少學習傾斜及數碼鴻溝帶來的影響。事隔數周,上星期教育局便宣布月底開始復課,家長老師和學校總算對「Zoom風化雨」的生活有個限期。孩子回校的日子臨近,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幼稚園高班及小一會比小二、三較早回校?
心水清的朋友自會明白,這與孩子成長階段有關,將要離開學前教育的孩子,需要面對的除了是學科上的適應,更多的是入學準備(School Readiness)。當然,其實需要適應的,並不止幼稚園或小一生,很多同學也差不多半年沒有真正上過學。所以新學年開課,我們要關注的,是學童健康。請不要忽略,除身體健康以外,更要關顧心靈健康——即學童的情緒。
復課準備ABC
復課前,大家可能會預備口罩、水壺、文具、校服等物資,物資以外,學童的情緒更要事前作好準備,以下嘗試分享復課 ABC供大家參考 ,它們分別指Act on Feelings(行出感受)、Build the Word Bank(建立詞庫)及Connect Actions to Feelings(結連感受)。當應用時,則以BCA為更佳次序。
在實踐ABC前,家長可以檢視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情緒解讀程度如何。對於孩子上學會哭,我們是如何面對?是不是哭着哭着,就會慢慢習慣?面對升學過渡,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面對分離焦慮,是否有更好方法?視孩子為獨立個體,嘗試解讀孩子成長的心理細節,以ABC參透孩子內心世界,是家長們今天就可以開始預備的。
首先我們要建立孩子的詞庫(Build the Word Bank),特別是有關情緒的詞庫,這對幼兒尤其重要。最簡單的方法,可先由孩子最熟悉的好/壞或乖/唔乖開始,這是他們最能分辨的感受。但這好壞背後,是包含複雜的情緒。每次當孩子表達時,如:「小明今日很壞。」我們可細聽孩子形容發生的事及處境,然後幫助孩子以不同的形容字詞來豐富「壞」。
「呀,原來小明今日很壞,他發生了什麼事?是他生氣嗎?還是他傷心地哭?」在與孩子傾談的過程中,讓孩子吸收這情緒的真實名稱,以便他日後能更好表達個人感受或理解對方的感受。3歲前的孩子仍處於自我中心(Ego-centric)階段,未必容易理解別人的感受,認識情緒,是建立孩子同理心的前奏。
第二步是結連感受(Connect Actions to Feelings),明白情緒相關的詞彙是第一步,讓孩子明白感受的由來,有什麼行動或處境會出現這情緒,這是更進一步。關於這方面,繪本及角色扮演都是很好的工具。《愛哭公主》一書說的是因為出現了不如意的事、生日願望被破壞了,她覺得失望,所以傷心地哭。The Night Before My Dance Recital及《上台表演別害羞》,都是表達小朋友上台前的感受,前者是緊張,後者是害羞,兩者有關連,但亦有分別。上學前,若希望幼小的孩子適應分離面對的焦慮,跟孩子看Owl Babies、The Pigeon Has to Go to School、《媽媽上班的時候會想我嗎?》等,都是很好的切入點。孩子喜歡動態多一點,就不妨跟他進行模擬角色扮演,預演一次上學,讓他們感受一下將會發生的事。有了心理準備,孩子自然更有信心面對。
第三,行出感受(Act on Feelings),明白詞彙,了解情緒成因,更重要是如何面對。Dr Daniel Siegal的名言“Name it to tame it”(當你能把那感受命名,你就能平伏那情緒。)是的,這是當中最重要的一步,讓孩子有一個切合年紀的情緒出口,有助他們日後面對更大的情緒。舉例:孩子可以學習用深呼吸方式,透過靜觀處理情緒;甚或對較活躍的孩子,可以讓他以搖擺手腳的方式,把緊張的情緒搖開甩掉。這些都是切實的行動,讓孩子在感覺上、心靈上及身體上也得以放鬆。
着眼於可以改變的事
疫症令家長與學童都感到壓力,常規可控及穩定,本是大家的安全感來源,對幼兒而言尤甚。面對充滿未知的前路,我們如何面對,正是向孩子示範,如何面對不確定性的最大身教。未來的世界充滿變數,當超穩定結構不再,孩子能擁有面對變幻的能力,正是未來的成功之道。讓孩子着眼於努力在可改變的事,包括以什麼態度上課、用什麼方式保持衛生、如何與老師互動;而盡力不把目光專注在不能控制的擔憂當中,這也是一種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演繹。孩子遠比我們想像中敏銳,能準確讀取我們的非語言訊息。我們對疫症的憂心忡忡,將會成為孩子身上的擔子,反之亦然。家長們請先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長。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