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檢測,為忠於科學但反對政府的學者帶來一點尷尬,尤其經濟學者。芝大師兄羅默(Paul Romer),兩年多前辭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一職,忠於科學的他是行內普遍認為實至名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新冠肺炎疫情2月在歐美大爆發,正當各地專家在爭論全面封城和群體免疫之間的利弊,羅默提出了「全民檢測」這另一選項。羅默老早撐聶德權?其實只撐了未夠一半,準確一點,羅默倡議的是「檢測與隔離」(Test and Isolate):1.Test everyone to find out who is infectious;2.Isolate them;3.Continue testing, and continue isolating.
換句話,「全民檢測」只是「檢測與隔離」三部曲的第一步。「全民檢測」之後,第二步還要把檢測呈陽性結果的隔離,而且檢測和隔離這兩部曲要不斷重複。重複至何時?檢測有誤差又怎麼辦?5個月前羅默其實早有答案。檢測與隔離,從來不是為某一波疫情而設的。重複至何時?答案是直至有效而普及的疫苗面世。期間,疫情可能有升有跌,但「檢測與隔離」並非逆周期措施。疫情本身有周期,部分可能受自然環境影響,個人防疫意識本身亦隨疫情嚴重性而改變。想疫苗面世前回歸正常生活,「檢測與隔離」不能等疫情爆發時才進行。羅默的三部曲,是企圖避免疫情爆發,好讓一切經濟活動盡量如常。
本地有輿論指,慢半拍的特區政府在疫情第三波尾聲才推「全民檢測」,是浪費公帑。公平一點吧,倘「全民檢測」只為第三波疫情,確實是遲來的檢測。但反對「全民檢測」的輿論都搞錯了,「檢測」加上「隔離」的防疫抗疫措施,持之以恆是為了避免下一波疫情爆發。動用社會資源重複地「檢測」和「隔離」,即使在零確診的環境下也不是浪費,原因是疫情一旦再爆發,限堂食令等侵犯私有產權的社交距離措施便要出台,而這些措施的社會成本是更高的。羅默的三部曲缺一不可,便是希望以投資「全民檢測」,去避免因下一波疫情爆發而再次封城的更高社會成本。
至於檢測誤差,輿論又搞錯了。羅默早分析過,得出的結論是even a bad test can help guide the decision to isolate:即使檢測的偽陰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高達80%(5個受感染中有4個測試結果呈陰性),三部曲最終仍能把全城受感染比例減半。False positive又怎樣?蠢到死!把陽性結果馬上隔離並再作測試。一方面,連續偽陽性的機率大大降低;另方面,相比全面隔離的大規模封城,短暫自我隔離部分偽陽性的測試者算得上什麼?
我知道,支持「全民檢測」的分析今天非常趕客。然而,本地的反對論述大多不合乎經濟邏輯。羅默的分折並非無懈可擊,其中關鍵一點是全民參與度,這是後話。
全民檢測的挑戰不是檢測是全民
反對「全民檢測」的輿論都搞錯了,檢測不是為已接近尾聲的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而進行的,檢測有誤差亦不代表無助分別誰需要隔離。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默(Paul Romer)過去5個月以來不斷倡議的防疫抗疫措施,在有效疫苗普及前推行「檢測與隔離」(Test and Isolate),目的是防止下一波疫情大規模爆發,因為爆發導致的「封城」(lockdown)措施成本太高了。
然而,羅默亦搞錯了一點。這關鍵一點,是他漠視了經濟學者最不應漠視的——全民參與是個消費選擇。試問今天全港市民,有什麼誘因去參與特區政府力推的「全民檢測」呢?不是事後孔明。兩個月前,一篇名為Paul Romer’s Focus is Wrong. The Problem is Not Testing Capacity but Testing Participation的學術文章,已開宗明義道出「檢測與隔離」的挑戰所在。美國只有約六成選民投票,丹麥亦只有近半長者接受免費流感疫苗注射,羅默憑什麼說服全民每兩星期一次參與有被隔離風險的病毒檢測呢?
幫「全民檢測」算算帳,羅默需要至少六成市民參與才能把有效傳染率降至一以下。假如隔離做得不徹底,所需的參與度更高。不要誤會,這並不等同「檢測與隔離」無效,只是這計劃的成本效益並不如羅默想的那麼高。更重要的啟示,我認為是所有推動「全民檢測」的政府都有責任有效地鼓勵市民參與。
這是經濟學上傳統公共物品(public good)和界外效應(externality)的課題,亦與合約經濟學有關。簡單來說,即使我們百分百信任政府,狹義的理性選擇亦不易說服市民參與「全民檢測」。有病徵的,會因怕死及早醫治。「全民檢測」目的卻是識別隱形患者,包括一些可能從感染到康復都沒有明顯病徵患者。這些患者個人參與成本,是將要被隔離。但他們的成本,正正卻又是「全民檢測」的社會效益。「全民檢測」是公共物品,隱形患者檢測後被隔離,對其他市民有正面的界外效應。因此,願意參與的,不是為了保障風險高的家人,便是為人多於為己。
醫學專家可以解釋一下,感染者盡早確診對治療有什麼好處。除此之外,什麼合約安排可以解決「全民檢測」參與度低的問題呢?兒童注射疫苗,從來是大多數家長同意的。就這次疫情,羅默提供數據顯示網上教學成效遠不及課室教學,尤其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因此他建議在學校進行「檢測與隔離」,好讓各階層的學生安心回到課室接受教育。另外,不要忘記「全民口罩」是為己更是為人,這是一種社會合約。口罩可以,檢測又有何不可?檢測要全民參與,政府先要令市民明白羅默倡議「檢測與隔離」背後的經濟邏輯,然後再說服我們他有能力執行檢測及其他政策配套。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