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的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了一套新冠病毒風險警示系統,使用者若曾經身處確診者到訪過的同一地點,且而兩者到訪相隔的時差屬於構成風險的範圍,系統便會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發出警示。系統不會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及位置數據,能在有效保障私隱的情況下,為確診個案的傳播風險作出警示。
浸大計劃於新學期在校園試行新冠病毒風險警示系統,以加強在校園場所及課堂、會議及考試等教學活動中對病毒的警示。所有師生和員工均可自願參加。
兩種匿名運作模式
新冠病毒風險警示系統由浸大計算機科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徐建良教授領導的團隊研發。該系統支持兩種匿名運作模式,一種是「場地對人」的警示模式,另一種是「人對人」的警示模式。用戶只需下載手機應用程式便可開始使用,操作簡單。
該系统經過四個月的研發,採用分散式(decentralised)的設計,不收集用戶任何個人資料及位置數據,運用最新的密碼學技術保障用戶隱私,並設有機制防止用戶誤報為接觸者,且系統安全可靠。
在「場地對人」的警示模式下,用戶只需在進入活動場地前,用手機掃描該場地的二維碼,有關場地和到訪時間的資料便會保存在他們自己的手機裏。倘若有用戶被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該用戶會獲發一個密碼,在登入系統後,該用戶過去14天曾進入的場地及到訪時間等信息,便會即時傳送予所有其他用戶的手機。倘若有用戶在過去兩周內曾與確診者在同一場合出現,系統便會透過用戶手機自動發出風險警示,讓他們能及時採取相應措施,例如進行病毒測試。
至於「人對人」的警示模式,系統採用低功耗藍牙無線通訊技術。如果兩個用戶在兩米距離的範圍內一起停留過一段時間,雙方的手機便會通過藍牙交換對方匿名的編碼,並保存在各自的手機數據庫中。用戶手機的匿名編碼會定時轉換。日後某用戶一旦確診,其他用戶的手機將收到該患病用戶手機在過去兩周內曾經發出的編碼,系統通過比對手機數據庫保存的編碼,從而評估接觸風險,發出警示。
浸大計劃在校園試行警示系統
由於所有的接觸信息都只存於個人的手機中,個人私隱可得到妥善的保護。浸大計劃在校園試行「場地對人」警示模式的新冠病毒風險警示系統,有關的經驗,包括技術研發及鼓勵校內人士和訪客使用等,將有助當局和相關機構推動防疫工作。
浸大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教授表示:「推動科學與人文结合的創新科技是浸大的重點發展方向。早在疫情最初在香港爆發時,我們就開始推動各種抗疫研發項目,浸大新冠病毒風險警示系統便是其中一項研究成果,系統能有效地向曾接觸過確診者的人士發出警示,不收集個人資料,能在防疫和保障私隱之間取得平衡。」
他說:「全球的疫情發展至今,還沒有停下來,在這充滿挑戰的時刻,我們希望透過新冠病毒風險警示系統,及時找出病毒的傳染途徑,防止疫情擴散。我們將努力與政府及有關部門合作,運用本校研發的技術回饋社會,為香港的抗疫作出貢獻。」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