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一位芬蘭的鳥類學家都自費讓他兒子去非洲挖水井、蓋廁所做志工。
今年因為非洲疫情嚴重不能去,他便想到了陽光充足(北歐人特別喜歡陽光)、疫情又不嚴重的台灣,問我台灣有沒有什麼青少年的公益活動,好讓他13歲的孩子來參加。還問道:台灣有沒有從植物萃取、沒有化學物質的防蚊液?因為台灣有登革熱,他怕蚊子。
我想不通,如果會擔心,為什麼要讓孩子去做志工?他反問我:如果你在向風坡種樹,會不會替樹加支撐?我說一定會,不然樹不被吹倒,也會長歪。
他說那就是了,芬蘭社會福利好,千禧年後出生的孩子完全不知道貧窮和匱乏的滋味,對國家和父母提供的一切都認為理所當然。他不知道如何教孩子感恩,只知道讓他去過不同的生活,看到一樣是人,別人卻是這樣辛苦地在求生才會反思,會對自己所擁有的感恩。
好的品格,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導的。
孩子必須從吃苦耐勞中,去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和改變世界的本事,自制力和自信心是他希望孩子從志工經驗中鍛鍊出來的人格特質。
環境逼迫個體成長
他說阿拉斯加、明尼蘇達等氣候嚴苛地區的山雀,大腦掌管空間學習和記憶的海馬迴,比美國中部堪薩斯、愛荷華的山雀大,裏面的神經元也多;生活在海拔高的白眉山雀,海馬迴神經元的數量也比在海拔低的多了近一倍。
這是因為環境會逼迫個體成長,那些艱苦地區的山雀得記住埋藏種子的地方,當風雪蓋住所有生機,牠才能活到開春。
天下事,有失才有得,鳥為了要高飛,必須減輕重量,牠們拋棄了膀胱和右邊的卵巢,連生殖器官都只有在繁殖期才變大。
人生很多教訓是嘴巴教不來的,只能早早讓孩子從吃苦中,學會生命的目的。
一席話,說得我啞口無言。想不到他比我們還懂孟子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知道一定要空乏其身,讓他行拂亂其所為,不停地受挫折後,長大才能動心忍性,承受大任。
看到最近又有一個17歲的無照駕駛,撞死21歲的警察,真是痛心疾首。我們是否也該早早讓台灣的孩子去了解什麼是生命呢?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