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尊重

國際關係的和平與人際關係的和睦,其實都得來不易,要大家都學習尊重包容和求同存異。

世界上有近70億的人口,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風俗習慣,要各個國家的人和平相處,就必須互相接納和包容,抱着和而不同的態度,關鍵在於懂得彼此尊重(mutually respect)。一個小小的社會裏也有着不同姓別、年齡、職業、階層、宗教信仰、個人喜惡的市民居民,所以人人都能在同一個城市或社區安居樂業,愉快生活,大家都必需學懂好好地與人和睦相處,互讓互諒。如果做到孔子所謂的「里仁」,能居住在一個能互相尊重的鄰社,有懂得守望相助的鄰居,友善相熟的街坊,那是多麼的幸福的事。可是國際關係的和平與人際關係的和睦,其實都得來不易,要大家都學習尊重包容和求同存異。

溫、良、恭、儉、讓

怎樣才可以與人融洽相處,互相合作呢?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視「敬」即英文的(respect)。孔子的待人處世的態度是「溫、良、恭、儉、讓」即五種態度(manners)令人親近。「溫」是態度溫柔,和顏悅色,不易動怒,不易生氣。「良」是懷着善意去做事,不生邪惡歪念去害人;「恭」就是待人恭敬有禮,事事也會從別人的立場去想,避免別人不高興或感到不安;「儉」較簡單,就是不作無謂的浪費,一切從簡,不麻煩別人。最後是「讓」,當遇到雙方的意見不同也要懂得讓步,避免矛盾擴大,引起紛爭,破壞關係。孔子這待人以誠,對人以禮的態度,實值得現代人學習。

對任何人都充滿敬意和愛心

尊重要來自內心的敬?現試先説説「敬」字的意思。敬是個會意字,從攴,即以手執杖,表示敲打;從苟,有緊急之義,本義是恭敬。恭在外表,敬存內心,所以通常恭和敬同用!《説文解字》:「敬,肅也」。而敬也有「警」的意思,所以要謹慎、嚴肅、認真地對待,人們會用「肅然起敬」去形容為民請命、為國效忠的人士。

對一般人而言「敬」字是我們日常用字,例如寫信時上款會寫尊敬的老師、敬啟者,下款寫敬候、敬上、敬賀、敬奉等,詞語都表示對對方的重視和尊重。尊重實在太重要了,心理學家們都同意人類的的心理需要都是要被人的認同(recognition)和受人尊重(respect )。早在19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Maslow 就提出「人類心理需要的層級理論(hierarchy of need)。被尊重是其中一個極重要的心理渴求,所以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令對方感到被受尊重也極為重要,特別是較弱勢的人士,例如小孩子、老人家、殘疾人士、窮人、難民,因為他們無權無勢,對別人來說沒有利用價值,同時也沒有威脅性和殺傷力,所以一般人都會輕視甚至歧視較自己弱勢的人。世態炎涼,以強凌弱,以富欺貧,恃勢凌人的行為,處處皆是,不以為奇;但中國文化的傳統一早就不是那麼自私自利,相信要推己及人,即孔子的「立己立人、達己達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是人性的光輝,對任何人都充滿敬意和愛心。

孔子的待人處世的態度是「溫、良、恭、儉、讓」即五種態度(manners)令人親近。(Wikimedia Commons)
孔子的待人處世的態度是「溫、良、恭、儉、讓」即五種態度(manners)令人親近。(Wikimedia Commons)

「敬」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敬」是不問富或貧,不理強弱賢愚,都可以一視同仁。孔子說「居處恭,執事敬」,對所有人都予以尊重,做所有事都認真。孔子的方法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所以他到處都大受歡迎,不論男女老幼的敬重他,不單弟子願意追隨他學習,不離不棄;各國的君主對他也以禮相待,向他請教為政之道。

中國人有敬的傳統。具體來説「敬」是指慎重地對待別人,不怠慢也不苟且地做事(Treat people respect fully, do things seriously, carefully)例如「敬事」即謹慎做事,「敬業」即尊重自己的工作及崗位,「敬師」即尊重老師的教導。還有夫妻之間也要「相敬如賓」,雖然已是相處多年的親人,但兩人也要對對方有一定的禮貌和尊重,不能「以熟賣熟」無禮對待。中國人強調「待人以禮」和「禮尚往來」互相尊重,所以做到「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俗語説「禮多,人不怪」敬包涵了「禮」。

孝是德之本

「敬」當然與「孝」有密切的關係。無可致疑,最值得我們尊敬(respect)的人當然是自己的父母。天下的父母都願意花了一生的精神、時間和心血養育子女,父母之恩,昊天罔極,所口做子女的當然要報答父母。孝是德之本,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無限敬意。除了自己父母,中國人也強調「敬老尊賢」、「敬老慈幼」、「敬老憐貧」,可想而知,中國人對敬老特別重視,因為年長的長輩們曾為下一代努力付出,社會人士都希望他們老有所依,安享晚年。孔子自己一生的志向是「少者懐之,朋友信之,老人安之」。意思是關顧老人愛護孩童,並得到朋友的信任。

但怎樣才可以做到「敬」呢?孔子説「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即認真和有禮待人,但最重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待人要將心比己,自己都不想遇到的行為和對待,當然不應施予給別人,與人相處不應只顧自己,應多為他人着想(to understand others)多感受別人的感受(to have more empathy),就可以在外與朋友同事無爭鬥和在家與親人無怨!

實踐以德報怨

因此,我相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待人處事的金科玉律,不二法門。有一天子貢問孔子説「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Respect包含有寬恕(forgiveness)的意思。「恕」字即如心,要如別人一樣去思想,嘗試明白別人的立場和所遇的困難,並加以接受、體諒和不計較(forgive and forget)。正如基督耶穌所説「原諒你的敵人」。耶穌真的能寛恕加害自己的人,並能實踐以德報怨,確實是待人的最高境界!

另外,孔子也説要做君子要有多重的思考,所謂「君子九思」,其中兩項思考就是「貌思恭」和「事思敬」都是要人們要做到「恭」和「敬」。

其實兄弟之間要做到「兄友弟恭」也是要雙方面都懂得做好自己的角色,弟弟不是天生出來便去恭敬哥哥的,要弟弟恭敬哥哥,哥哥先要友愛弟弟,弟弟便會心悅誠服地尊重哥哥。孔子有一位學生沒有親兄弟的學生司馬牛,因為他沒有兄弟,感到很孤單失落,便向孔子請教,孔子的另一學生子夏安慰他說:只要他待人以禮,尊重別人,別人就會對你如親人般好,即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其實,人與人相處除了親情外,還有友情,但友誼的建立與維持,都要懂得敬(respect others)便也可以做到和同學朋友都「情同手足」呢!

修己以敬

最後,我很想説説「修己」與「敬」的關係,因為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精神。子路和孔子有一次非常精彩的對答出自《論語.憲問》,子路向孔子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百姓」。真多謝子路的兩次追問,「就只是這樣簡單?」子路的問讓世人清楚知道做君子的三個層次:包括自己先做到敬的要求,然後安人,再之後安百姓。一層一層提升,由做好自己開始,然後安頓身邊的人,最後更可以安頓全城全國的人民。而所謂「修己以敬」就是謹慎做事,待人恭敬。「敬」是第一步的,自尊自敬(self respect)。待人的秘密是你愈尊重別人,別人便愈尊重你;你愈敬重人,人就愈敬重你。因為人際關係是對向的,簡單而言「你想別人怎樣待你,你便要怎樣待人」。尊重是人際關係中的一把鑰匙,可以開啟和睦相處之大門。尊重當中包括了恭敬、禮貌、守規、溫柔、善良、謙遜、同理、寛恕、包容、眾生平等、無分彼此、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以德報怨等美德。我深信「恕」是值得我們一生追求的境界。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