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為使用電腦就是環保,早期這有點道理,例如節省紙張,網上活動亦省卻舟車往還等。近年,隨着電腦和智能手機(簡稱 ICT,包括各種類數碼器材)的廣泛應用,我們卻看到數碼活動對能源的大量需求,本身就是對環境的一個威脅。
我們不難想像,就是多麼虛擬的數碼景象,背後的設施最終也必然是建立在地上,消耗現實世界的資源。例如有名的 Second Life 是網上世界,用者可在其上建立虛擬的身份,這樣做出來的「人」,在他們的網域裏可以交友、生意交易、購買網域內地房產等等,而且範圍可以不斷擴張。我自己沒有上去玩過,據說喜歡這種網上游戲的,都樂此不疲。
問題是這樣的活動,背後所消耗的能源有多大?結果 2007 年有人計算出來,數字是驚人的。當時 Second Life 的「人口」大約 12,500 人,而運行這系統的數據中心和個人電腦,每天所耗電力大約 60,000 kWh,也就是每個假人大約每天使用 4.8 kWh,每年使用大約 1,752 kWh。這數字說高不高,當年全球平均每人年度使用量是 2,436 kWh,巴西人年度使用量是 1,884 kWh,跟 Second Life 虛擬人口的使用水平接近,但非洲人當時的使用量才幾百 kWh,遠不及網上一個假人!很明顯,網上活動並非完全的虛擬,背後還是真金白銀。
數據中心耗電高
隨着智能手機的興起,全球網上數據流量大增,而且增長的速度快。為應付這需求,世界各地都在增加建設數據中心,而這些設施都大量使用電力,加上 PC 和手機本身所需的電力,全世界 ICT 器材所消耗的電力份額正急速上升。所以電腦、手機等器材能否做到更省電,不單是產品使用的問題,間接也是對保護環境的一個回應。
我再舉另一個例子,說明 ICT 和能源、環境的關係。我們知道 bitcoin 有所謂採礦,就是用電腦運算一個專用的程式,經過大量的步驟,在競爭過程中先到先得地分配一組獨特數據,就是一枚價值不菲的 bitcoin(編按:可參考隨附視頻有關 bitcoin 採礦的說明)。如是者,bitcoin 好像是免費得來,其實不然,因為這過程花費大量電力資源(和事前所投入的人力物力)。理論上,採礦可以在任何地方,實際上,地域環境很有關係。有說,國內興起 bitcoin 採礦,因為有些公營單位他們的電力使用幾乎是「無王管」,成本等於零,實況我們不得而知。有可稽考的是冰島,因為地理緣故水力發電便宜,這本身適宜任何使用大量電力的工業,但交通不便物料難於運送,幸好 bitcoin 採礦不需任何物料。採礦的電腦設施產生大量熱能,而冰島天氣冷,無需花費降溫,簡直是天然的 bitcoin 採礦基地。
原刊於《信報》網站,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