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三個星期──籌謀與病毒共存的時機

到了現在疫情下降的階段,我們需要讓各行各業在採取安全措施下陸續復業,同時理解和接受長期有少量新確診本地個案冒現和纏擾我們,這是無可奈何的現實處境。

回望三個星期,7月底新冠肺炎每天確診本地個案數字達到高峰,進入8月有點起伏,但總體下降,給我們希望或者有可能跌到零個案(圖中黃線範圍內),可惜數據至今無法否定其他可能性,例如下降到某個水平後長期維持(圖中紅線),我們此刻不能鬆懈,仍需堅持個人衛生措施,以及與人保持安全距離,盡量遏止病毒散播。

我故意不用「社交距離」一詞,因為覺得社交有多種辦法維繫,不必斷絕,有安全距離就可以了,視像會議、手機應用程式等隔空社交,距離十足保證安全,又或者因事需要見面時,大家都帶口罩也有「距離」的作用。

社會需要運行,總不能永遠把人困起來

凡事講平衡,人需要生活,社會需要運行,總不能永遠把人困起來,正如明知地鐵有傳播病毒風險也從沒停駛,到了現在疫情下降的階段,我們需要讓各行各業在採取安全措施下陸續復業,同時理解和接受長期有少量新確診本地個案冒現和纏擾我們,這是無可奈何的現實處境,只要控制在醫療系統應付能力之內就可以了。

初時不認識病毒,抗疫措施當然從嚴為宜,但是經過幾個月,認識多了,捉摸到與病毒共存之道,就應該讓社會有秩序地恢復運轉,讓香港人尤其是基層市民恢復過有尊嚴的生活了。

(註:技術說明,今次圖表需要探討確診數字達到零的可能性,故此垂直軸採用了線性刻度,而非對數刻度。)

林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