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談到時機的重要性,但沒有說明其中原因。當然俗語有云「天時、地利、人和」 但我所指的「時機」與「天時」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主要分別在於前者有其靈活性、針對性、隨機性,沒有必然性。但後者是可預先知悉,源於自然界的變化,按照既定規律循環不息。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二十四節氣,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中國古代農耕社會整年的作息就是以此為主要依據。立春正月進入春天,萬物復甦。春分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萬物進入生長階段。立夏雨水增多,農作物漸壯。夏至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白天最長,萬物生長最旺盛。立秋氣溫逐漸下降,早稻收割。秋分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秋收秋種。立冬農作物收割之後,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不時不食」就是遵循自然之道,按季節,到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
如海中之「冬鯽夏鯉,秋鱸霜蟹」,自有它的道理。
等待到瓜熟蒂落時,便水到渠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見難題的標準操作,就是找尋問題之所在,分析各種解決方法的利弊,與各方人士商討,集思廣益然後作出決定。如果面對的問題比較複雜,解決的方法肯定不是簡單,很多情況之下實在需要採取非常措施,所謂苦口良藥,若非如此不能圓滿解決有關問題。雖然此等解決方法肯定奏效,但為各持份者接受程度實屬存疑。面對這個特別的情況一定要小心處理,千萬不能魯莽行事,強行落實,否則便變成在最不適當的時候採取最適合的決定。最穩妥的做法就是先盡量爭取時間,令到所有持份者親身感覺到迫切的危機感,產生渴求解決的冀望。這將會是一個轉捩點,令彼等意識到下猛藥的必要性。等待到瓜熟蒂落時,便水到渠成事情便會順利解決。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