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內地經濟在第一季度急劇萎縮後,正在隨着復工復產開始緩慢復甦。7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攀升至51.1,達四個月以來最高點。數字看似樂觀,但即使現在內地經濟呈V形復甦,其增長仍然會因交易夥伴數量下滑以及全球病例持續增長受到制約,所以前景仍然不明確。而本次疫情除了帶來諸多挑戰之外,亦給內地的發展帶來了拐點。因此,企業的對華戰略亦需重新調整。
疫情後,商業環境的變化
疫情期間,許多重要領域都出現了消費需求的激增。因居家辦公的人數大幅增長,社交媒體和遠端辦公平台迎來了蓬勃發展。從釘釘到企業微信,工作效率類應用在全國吸引了超過3.08億新用戶。教育科技(edutech)領域現有4.23億學生正在使用例如猿輔導和VIPKid等教育科技平台參與遠端課堂;到2020年,其市場規模預計將達636億美元。此外,遊戲和視頻流媒體平台的用戶數亦呈指數增長;零售和餐飲行業則正在重構人機共生的概念:京東通過自動倉儲每天處理超過100萬張訂單;機器人初創企業Keeno開發了可供公共場所消毒的自動駕駛車輛。這都表明,隨着幾種突破性新興技術的商業應用基本同時觸達各自拐點,中國正在進入技術革命的新時代。
疫情還推動了中國內地亟需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敦促全面改善疾病預防、應急回應、政府問責以及加強醫療科研攻關和教育水準。隨着近期內地政策的變化,由技術驅動的、尤其是與智慧城市發展相關解決方案的出台,將推動人們對健康和公共福祉的關注。
抓住未來智慧城市所帶來的機會
在回應公共衛生基建需求的同時,中央出台「新基建」計劃,包括三個組成部分:一是資訊基礎設施(如5G和物聯網);二是融合基礎設施(如智慧交通和智慧能源);三是支撐研發的創新基礎設施。新基建將成為加速中國新型數位經濟發展的骨幹力量,預計在五年內產生2萬億美元的投資,為下一代智慧城市的建設鋪平道路。
自2011年,中國憑藉快速城市化進程和成為科技超級大國的雄心,持續在全國數百個「智慧城市」大量投資,旨在通過諸如物聯網、5G、大資料、人工智能(AI)和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增強城市管理能力。儘管大多數智慧城市在安全和交通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忽略了應對如新冠疫情的公共衛生需求。例如武漢早在2012年就宣佈成為智慧城市試點地區,但仍然在疫情中經受了巨大的挑戰。
各級政府已經迫切意識到需將智慧城市的建設重點擴大到公共管理,特別是公共衛生管理領域。2020年6月,上海率先發布了一項為期三年的行動計劃,結合先進技術驅動的治理機制,來加強公共衛生系統建設。重建城市治理將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通過地方政府和企業(包括外企在內的私有和國有企業)合作交付公共專案。這亦反映了內地自80年代起演變出的獨特發展模式:中央政府在最頂層確定國家議程,為全國各地區提供明確的方向;在基層,成長迅速的企業家推動着中國的增長與創新;在中間層,地方政府通過競爭和合作形成區域集群,成為中央政府與基層企業之間的關鍵橋樑。
舉例來說,騰訊説明武漢政府啟動了數字治理平台,生成健康碼並為民眾提供最新的疫情統計資料。疫後,騰訊將在武漢建立一個配備線下基地的線上教育中心,並推廣至全國。騰訊還將與中國汽車製造商東風集團攜手建立騰訊出行學院,旨在培養智慧出行人才和創業孵化。騰訊將武漢作為其WeCity專案的試點城市,全面探索雲計算、大資料和AI技術在數位治理和決策中的應用。
對在華企業而言,疫情後的新商業格局標誌着一個重新調整對華戰略、適應變化的時期。許多具有前瞻性的企業已經與地方政府開展緊密合作,並利用現有資源和能力推動城市及其產業的轉型。譬如,房地產開發商華夏幸福通過PPP模式,在全國各地建立產業新城,協助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及綜合支援服務。日本著名的辦公設備製造商理光(Ricoh)在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其位於深圳核心地塊的廠房將重新規劃為用於研發、設計、中試測試和無污染生產的新型產業用地。中國領先的電子產品製造商清華紫光集團,圍繞其核心晶片和雲業務建立產業智慧園區來助力企業創新,並將盈利再反哺於核心業務。
對企業的啟示
後疫情時代的中國將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面貌。到2024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將超過四分之一,因此中國的出口和製造能力對全球至關重要。此外,公共管理問題是所有國家面臨的挑戰,要化解這一挑戰需要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更加緊密地合作。
同時,圍繞中國的地緣政治因素將繼續給在華及含對華業務的企業,特別是外企,帶來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商業決策者而言,要充分認識和理解中國為重振經濟增長所做的投資以及隨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現下是在華企業的重要轉捩點,市場隱現着大量的機遇和挑戰。一部分企業仍然在審時度勢,猶豫是否要押注中國。一部分企業甚至開始跨越行業邊界,進入新的或相鄰的領域。但是,無論採取何種策略,企業決策者都應當對未來有充分的見解,採取相應的行動,而非盲目跟隨大流。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