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SC(6886)上市後的表現使眾捧場客深為失望。我這樣說與前周拙作把華泰成功招股與香港證券市場的優勢相連並無衝突。這裏說的失望主要是指期望在新股市場分一杯羹的散戶投資者。大家只是希望所申請的新股上市時開個滿堂紅,大有斬獲。但香港證券市場的集資優勢在於大量國際資金的積極參與,使市場集資能力強於表面強大的A股。
為何不如大家所願?
華泰證券之所以成為新股市場的寵兒應拜在這之前招股的廣發證券(1776)在上市後,股價大幅上升之賜。廣發證券珠玉在前,令名廣播,散戶自然見獵心喜全情投入。卻不知,廣發的脫頴是有些意外的因素使然。
廣發在三月下旬招股,當時港股尚困於23,500點至25,000點這一運行多時的上落市悶局之中。當時的定價參照已經在港上市的多隻內地券商如中信證券(6030) 、海通證券(6837)等的股價表現,包括它們對A股的折讓程度與行業中的地位(基金關注一家公司在行業中的排名,愈靠前愈值錢。中信證券就是例子,這家雄居內地券商龍頭的公司,相當一段時間H股對A股有溢價,而居次席的海通則多是H股對A股有折讓)等等。
不意四月初港股出現大突破,急升3,000、4,000點。中信、海通、銀河這些內地券商股率皆急升。與三月下旬廣發招股時升幅在三至五成之間。廣發在4月10日掛牌,大約上升四成。申購者自然歡天喜地,奔走相告。其實如果沒有四月初的這一大升浪(招股定價肯定沒有關於後市升降的預測,只會以當時的價格水平作定價基準),廣發證券上市時的升降幅度更大的可能是局限於5%。
實際上在廣發招股時,如果不參與申購,而是買入在港上市的券商股中的任何一隻股票,或者是一個投資組合,到廣發上市時沽出,回報率不比申購廣發差。同時你想買多少都可以,不必為中簽率的不明朗而擔憂。申請華泰的投資者大多沒有注意到廣發高回報的基本原因,以為如法炮製就可盆滿砵滿,自然難以如願。其實華泰的表現是正常的,無可厚非的。
是否真的A股化?
自從滬港通實行尤其是4月初被大肆渲染的北水滾滾南下以來,市場不斷有人談論港股A股化的問題。從政府高官到交易所負責人各有看法,莫衷一是,真正見仁見智。畢竟A股化沒有人作出嚴謹定義,論者皆可放進一些自己的成見,感覺甚或基於自己的利益而使概念模糊。
如果說A股化指的是港股愈來愈受受中國政策及A股走向影響,則A股化是沒有疑義的;如果以港股的投資者結構及其作為市場經濟設施,而不是政府因應需要捏圓搓扁的工具論,A股化迄未真正出現。大家都會同意的是,港股是發生了頗大的變化的了。新股市場在這段時間比起整體市場出現了更為明顯的變化。
首先是保薦包銷主體出現了以中替外的變化。早幾年外資投行是香港新股市場的主要玩家,高盛、大摩乃至瑞銀、德銀等外資投行是港股 IPO,尤其是大型招股的主要保薦人和包銷商,很多投資者甚至把它們當成信心的保證。然而,曾日月之幾何,保薦人不可復識矣。
今天新股的主包銷商幾乎盡入中資券啇囊中矣。高盛、大摩雖或偶有見諸包銷名單,很多時是忝陪次座而巳。這使很多人在決定申請新股時有無所適從之感。人們所以鐘情高盛、大摩乃其有口碑也。即這些投行售後服務較佳。其中有兩層意思,一在把關較嚴,出現如歐亞農業之類造假的機會較低;二則充分使用為期一個月的股價維持機制,使上市後股價有較好的表現。
轉變過後以小為尚
這些投行多有規模巨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有能力消化他們包銷的新股。中資投行在這方面明顯較遜。尤其對集資額龐大的新股多只能由市場自行消化。實際上在以中替外的環境之下,再以包銷團隊有沒有高盛、大摩作為新股后市指標己經意義不大,因為它們已非話事主角。
因為保薦人包銷商背景的轉變,港股新股市場的最佳投資策略正向內地看齊。那就是以小為尚。小市值股才被青睬。4月份以來八隻公開招股上市的新股中,兩隻表現最好的分別是集資只有1.25億的現恆(1500) ,4月8日上市至6月4日上升57%;和集資額為1.86億的滴達(1470)上升了76%。這兩家公司都沒有特別的概念,其有這般表現只因一個小字了得。
集資最大的兩隻券商股前已論過,位居第三的昊天(6826)是這八隻新股中表現最差的,至今尚在潛水狀態,重要的是除集資額較大外,股價名義值也是問題,該股上市價高逆59元,散戶包含南來的大媽大叔普遍不喜歡大價股,只好讓長線投資者持有了。而雲南水務雖然集資16.6億但有水的概念,合乎內地政策取向,而受青睬,股價上市以來升近三成。其餘兩隻德基(1301)與NIRAKU(1245)隨市浮沉,不過不失。
在A股IPO極為熾熱,動輒以萬億計的資金參與每月兩度的打新,而新股無不以倍數上升的環境下,港股IPO市場不會太差。但在上面所分析的結構轉變下,選擇非常重要。對於只着眼於短線獲利即上市後見好即沽的散戶而言,申請市值小,符合內地政策導向的新股,得手的機會明顯較大。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