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字經》鑒賞歷史

《三字經》除了天文地理、生活常識以外,還很精簡地敍述和評價了中國歷史的源由起伏。所謂「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作者以精煉的語言為歷代學子培養史學思維,待筆者與大家共同賞析。

三皇五帝夏商周

「自羲(伏羲氏)農(神農氏),至黃帝(軒轅氏),號三皇,居上世(是遠古人物)。(之後是)唐有虞,號二帝(唐堯、虞舜之世),相揖遜(堯遜位給舜,行禪讓政治),稱盛治(史家稱頌之為太平盛世)。夏有禹(夏禹,夏朝開國之君),商有湯(商湯,商朝開國之君),周文、武(周朝開國始祖是文王、武王父子),稱三王(禹、湯、文武,史稱三王)。夏傳子(舜將帝位禪讓給夏禹,夏禹卻把帝位傳給其子啟),家天下(開啟了君主世襲制度),四百載,遷夏社(夏朝共歷400多年,至夏桀,無道,亡國)。湯伐夏(商湯推翻夏桀),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商朝共600多年,至商紂,無道,亡國)。周武王,始誅紂(周武王在牧野一戰,打敗了紂王),八百載,最長久(周朝是中國歷史上,歷史最悠久之朝代)。」

春秋戰國亂悠悠

「周轍東(周至周平王,將首都自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遷洛陽),王綱墜(帝國綱紀和禮法體制,失法失度)——逞干戈,尚游說(諸侯相互攻戈,游士憑三寸不爛之舌,游說諸侯,冀得重用)。始春秋(春秋時代肇始),終戰國(邁入戰國時代)。(其時)五霸強(春秋有五霸,即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宋襄公和楚莊王),七雄出(戰國有七雄(七個強雄),即咸陽秦王、襄郢楚王、營邱齊王、幽州燕昭王、穎州韓王、邯單趙王、大梁梁惠王是也。)贏秦氏,始兼并(併;秦始皇併吞六國)。傳二世(秦始皇子胡亥),楚漢爭(楚項羽與漢劉邦爭天下)。」

秦漢三國東西晉

「高祖興,漢業建(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史稱西漢或前漢)。至孝平(西漢孝平帝),王莽篡(外戚安漢公王莽篡漢,改國號曰新,史稱新莽)。光武興,為東漢(新莽僅14年,長沙定王劉發之後劉秀,即以恢復劉氏江山為號召,恢復漢室,史稱東漢)。四百年,終於獻(漢朝國祚408年,至漢獻帝,時,為曹操之子曹丕所篡,國號魏)。魏、蜀、吳,爭漢鼎(曹操曹魏,劉備蜀漢,孫權東吳,爭奪漢室江山),號三國,迄兩晉(曹魏司馬懿氏篡曹魏,開西晉、東晉兩晉年代)。」

南朝北朝是對頭

「宋齊繼(東晉恭帝時,宋王彭城劉裕,受禪讓,國號宋(劉宋);只60年,至宋順帝時,禪讓於蕭道成的南齊),梁陳承(南齊至簫衍,又得帝位禪讓,是為梁武帝,國號梁(南梁);至梁敬帝時,又將帝位,禪讓給其時著名軍事將領陳霸先,國號陳(南朝陳))。為南朝,都金陵(宋、齊、梁、陳四朝都建都在南方金陵(今南京),史稱南朝)。北元魏(西晉末年,司馬氏諸王——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義、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交相攻伐,骨肉相殘,史稱八王之亂。晉至既衰且弱,四邊窺伺的五胡——匈奴、羯、氐、鮮卑、羌,遂乘機犯境入侵,逼使晉室南渡,定都江東建康(今南京),史稱東晉),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有一謎語甚妙,謎面是「晉室偏安,會意格,猜一古時名人」;謎底是「漢朝寫《史記》之司馬遷」。

北者,北朝也。晉至南渡偏安後,北方諸胡因爭地而戰亂頻仍,趁機立國者,不下十六國,其國名,歸納而言之,約有:五涼、四燕、三秦、二趙、成漢、胡夏;而以匈奴人劉淵之漢趙,氐人李雄之成漢最先成國。歷史學者將北方成國的西魏、東魏、後周、北齊等諸國盤據期間,至北魏(後魏)第三位君主,魏太武帝(鮮卑族)拓跋燾(字狒狸)滅北涼、統一北方,與南朝宋形成對峙——這段時期,稱為北朝。史家通稱魏晉南北朝。

西元四世紀,自稱為黃帝後裔的拓跋氏和鮮卑,在今日的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地區,建立代國。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西元387年),拓跋珪據盛樂(今內蒙古境內),自立為代王,後再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境內),國號魏,號道武帝,為北朝第一個政權。數傳至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推行漢語禁胡語,令鮮卑八大貴族改為漢姓,拓跋氏皇族則改姓元,史稱元魏。東魏武定元年(西元543年),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魏——東魏,由權臣高歡掌控,定都鄴城;西魏由另一權臣宇文泰掌控,定都長安。東魏武定八年(西元550年),高歡次子高洋廢孝靜帝,建立北齊(高齊),自立為王,是為齊文宣帝;西魏恭帝三年,權臣宇文龍(宇文為複姓),逼高洋禪讓其帝位給他的堂地宇文覺,改國號為北周(宇文周),北魏亡。北齊傳至幼主恆,又為北周所滅,宇文氏的北周遂統一整個北方。

隋唐五代又十國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東漢太尉楊震後人楊堅,仕於北魏及北周,受封為隨國。後反北周,自立為王,一統天下,國號隋,是為隋文帝。傳子隋煬帝,卻荒淫無度,好大喜功,以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帝國崩爛。

南宋辛棄疾對此段歷史,感慨繫之,曾有〈京口(今江蘇鎮江境內)北固亭懷古〉一首: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三國東吳孫權)。舞榭歌台,風流(喻事蹟)總被雨打風吹去(俱往矣,煙消雲散)。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寄奴,曾兩次領兵北征,收復洛陽、長安等地)。想當年,金伐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西元450年),劉裕之子、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想封狼居胥(想大獲全勝),令王玄謨倉卒北伐,結果反被北魏主拓跋燾重創,北魏遂乘機大舉南侵,直達楊州。嚇得劉義隆倉皇登上建康(南京)幕府山上,向北瞭望軍情。狼居胥,狼居胥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也,漢武帝元狩四年(西元前119年),霍去病征匈奴大獲全勝,於是「封狼居胥山」(於山上積土為壇,以祭天),「禪於姑衍」(在姑衍祭地);封狼居胥,喻得勝也。)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40多年過去了,揚州還是遍地抗金南侵的戰火烽煙),狒狸祠下(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行宮),一片神鴉社鼓(烏鴉群集廟裡啄食祭品,祭祀鼓聲不斷地響起——可嘆世人早已把行宮,當作供奉神祇的廟宇來膜拜,已經不知道那裡從前是拓跋燾的行宮)。憑誰問(還有誰會問),廉頗老矣(戰國時趙國名將),尚能飯否?(還有否守護南宋社稷的名將呢)」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仍改。」

隴西成紀人李淵仕隋,襲爵為唐公,隋末群雄並起,適隋煬帝南巡,李淵受命為太原留守史,仍聽從其子世民之言,起兵晉陽,西取長安,奉隋代王楊侑為帝。翌年,聞隋煬帝被弒,乃代隋即帝位,創國號唐,平定群雄,一統國土。一共傳了20個君主,歷經了289年。唐末,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又大亂。王仙芝、黃巢等率眾反抗唐家天下,草莽之夫朱溫,參加黃巢之亂,後降唐為將,但密謀殺害唐昭宗,立唐哀帝,再廢哀帝自立,建國曰後梁(朱溫篡唐)。朱溫晚年荒淫無度,為其三子朱珪所殺。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唐末所立諸國,皆甚短促,且交替紊亂,史稱殘唐五代——後梁朱溫,二主共17年。後唐李克用子李存勗,滅後梁而有天下,歷四主三姓共13年。後晉沙沱人石敬瑭,為契丹借兵而得以減後唐,故對契丹自稱兒皇帝;契丹恨其子出帝稱孫而不稱臣,乃執帝北歸,後晉亡,二主共11世。後漢劉知遠,先世亦沙沱人,因後晉出帝被擄,中原無主,僚屬遂相推崇,繼承大統,後樞密使郭威(小名郭雀兒)稱兵入朝,知遠子、隱帝兵敗死,後漢遂亡,只歷兩主四年。郭威既敗後漢,乃代後漢登帝位,國號周,使稱後周。

宋元未及帝王休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後周郭威傳位於柴皇后之姪柴榮,是為周世宗,世宗子恭帝,禪位於宋,後周亡,凡兩姓、三世三主八年。

後漢隱帝時,趙匡胤投奔樞密使郭威,其後,郭威稱帝,趙匡胤始得入宦途(野史謂趙匡胤習於少林門下,擅使蟠龍棒(三節棍),今北拳尚留有拳套太祖長拳)。後周世宗柴榮北伐燕雲十六州飲恨回京後,旋逝,死前,任命他為殿前都檢,點,掌殿前司諸軍(禁軍)。西元960年,趙匡胤謊報北漢與遼聯兵入侵,趙匡胤率禁軍抵禦。兵至開封陳橋驛(舊河南開封府祥符縣),匡胤弟趙匡義聯同其後任宰相之趙普密謀兵變,將士以帝徵之黃袍加之於趙匡胤身上(史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遂受後周恭帝之禪位,國號宋,定都汴(今河南省開封縣),是為宋太祖,史稱趙宋。又因宋屬五行之火德,故又稱炎宋。五代至此結束,太祖弟趙匡義,其後繼位為太宗,成一統之業,北宋、南宋各九主,共18傳,320年,到廣王趙「日丙」時,被蒙古元朝所亡,中國南方、北方,俱由元朝統治。

「童蒙《三字經》」系列四之三

 

彭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