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轉重,老友感嘆香港一向以管理效率見稱,何以至今如此。
回顧歷史,香港自美國引入MBA已是1960年代的事,已快60年,學習美國效率第一,亦在過去見到成效,如今為何不靈呢?原因是美式效率講究資源分配最優化,但資源分配出事,主因是新自由主義:造成貧富懸殊、資源只分配到最富處,方向錯了,結果就差了,是正式的「有效率、冇效力」的表現,加上灰犀牛和黑天鵝的頻繁出現,低概率的不幸令人沒有準備,亦即是資源分配不到。
窮人無法支付,死得人多
美式效率最近的表現,是醫療資源分配,若論資金,高達GDP的17%,但分不到窮人區,到不了郊區,同時醫療費用高,因為企業高效率賺錢,窮人無法支付,所以死得人多。因此追求效率只能是條件之一。
其他是效力和災難復原能力(disaster recovery),首先是應變能力,出了事有計劃,有資源去平息災難,美國要錢又要國會討論,拉拉扯扯,到批了也災過境遷,平時沒有復原計劃,又不能統一籌劃,謂之三權分立,互相制衡。
香港學美式管理,安全缺乏高度敏感的應變能力,就無法從容有效地應對新挑戰,表現出鬆懈、「俹篵」的一面,令人感嘆。學習美國也到盡頭,看看中國式應變,也是時候了,善哉!
!doctype>